昨天是清明节,阳城县蟒河镇西峪村组织的“壬辰年公祭抗日英烈”活动在该村村南的一处山坡地里举行,上百名村民神情肃穆地站在花圈前低头默哀,几名老者则跪在地上,一边上香祭拜,一边自语:“英雄们,我们又来看你们来了,虽然不知道你们姓甚名谁,但我们并没有忘记你们。”
83岁的老共产党员张金和给记者讲述了公祭的缘由。
抗日战争后期,西峪村作为八路军一所后方医院所在地,先后收治了1000多名从各战场运来的伤员,其中200多名伤员医治无效牺牲。当时,英烈们的遗体就埋葬在该村南面的两井沟和土崖根。
“都是20岁左右的小伙子,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提及当年亲眼所见的一幕幕情景,张金和老人潸然泪下。据张金和介绍,当年,有四五个人专为烈士做棺材,埋葬后,每个烈士都有一个坟堆。200多座坟堆被各种自然生长的植被簇拥着,显得庄严肃穆,经过这座自然形成的烈士陵的人都会默默致哀。此后,每年清明节,村里都要组织村民按照当地习俗敲锣打鼓、抬着祭品到烈士陵祭奠英烈。“文革”开始后中断,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英烈们的坟堆在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中被铲平种了地。
73岁的张有志老人带着记者参观了当时设在西峪村的指挥所、医院、重伤员病房等院落,张有志回忆说,“文革”期间,村里的许多长者都自发地悄悄到该村的烈士陵祭奠英烈。张有志告诉记者,十多年前,村里打水井时,在烈士陵刨出三具烈士遗骸,张金和老人闻讯后赶到现场,上香、烧纸、磕头,将烈士遗骸小心翼翼地运到别处掩埋。
西峪村党支部书记张郭峰对记者说,西峪村恢复中断40多年的公祭抗日英烈活动,就是要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保持共产党员的纯洁性,教育年青一代,记住历史,开拓创新。张郭峰表示,西峪村将因地制宜,把烈士陵建成一座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到此缅怀英烈们的丰功伟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