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西晋城市围绕“十二五”农民增收翻番目标,立足当地传统优势和发展实际,突出生猪、丝麻、食用菌、小杂粮、水果、中药材、设施蔬菜等主导产业,坚持壮大龙头、培塑品牌、夯实基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着力构建特色农业产业促农增收格局。
晋城市是山西最大、全国一流的生猪养殖基地,年出栏生猪230万头。高平、泽州分别是国家、省级瘦肉型猪生产基地。晋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些列扶持政策,市财政累计投入7300多万元,并逐步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推动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健康发展。生猪产业已实现了“四化”:一是生产规模化。全市共有出栏万头以上猪场25个、5000头以上猪场29个、1000头以上猪场376个,95%以上的生猪都是规模化养殖;二是养殖标准化。早在2002年,就制定了地方《无公害生猪生产标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猪养殖标准体系,提高了产量和产品质量;三是品种优质化。全市共建成9个祖代种猪场,30个种猪场,是山西最大的良种猪繁育基地,生猪品种的优质化率达到95%以上;四是营销品牌化。2002年,就注册了全省第一个生猪商标——华康牌,此后,又相继注册了“凯永”、“正易”、“康鑫”等声名远扬的生猪品牌,由于有了品牌,晋城市的优质生猪带着耳标,远销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省市。为进一步延伸生猪产业的链条,晋城市还引进了江苏雨润集团“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总投资达2.4亿元,是山西省迄今为止最大的生猪屠宰加工合作项目;引进了上海杰隆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17亿元建设猪血蛋白加工项目。各养殖公司还建设了大中型沼气工程,开展了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标准化设施蔬菜园区,形成了“猪-沼-菜”、“猪-沼-果”等循环农业模式。据统计,生猪产业直接为农民提供4-5万个就业岗位,以生猪标准化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占到农业产值的半壁江山,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力军。
晋城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是古潞绸的发祥地,阳城蚕茧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进入新世纪以来,晋城市大力发展丝麻产业,市县两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快建设阳城、沁水为中心的15万亩蚕桑基地,2011年全市蚕茧产量达到1110万斤,收入近两亿元,蚕茧产量和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居华北地区之首。同时,为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晋城市还大力发展丝麻加工业,发展了以佶利尔、绿洲大麻两家产值超亿元的丝麻加工企业,以及红萍服饰、佳美茧丝、晋氏织造等一大批新兴丝麻服饰加工企业,涌现出“绿洲”、“佶利尔”等著名商标,产品行销世界各地。
食用菌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晋城市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晋城地处太行山之巅,海拔、气候非常适应食用菌生长。随着煤炭资源整合的进程,晋城许多资源型企业纷纷转向农业,瞄准食用菌新兴产业。全市相继建成了泽州泽地萃、高平金田、沁水嘉沁等万吨规模的工厂化生产企业,全市食用菌产能已达10万吨,产品远销到了韩国、日本。全市基本形成了城区香菇、平菇,泽州金针菇,高平白灵菇、草菇,阳城杏鲍菇,陵川黑木耳等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
晋城市是小杂粮的王国。这里的小杂粮品种繁多、品质超群。特别是晋城的小米,口感好、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品质在华北地区首屈一指。2009年,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曾制作专题片《探访双胞胎家族》,对晋城鲁村小米富含叶酸、口感好、长期食用双胞胎怀孕率高的神奇效果进行了报道。全市共有小杂粮基地80万亩,年生产小杂粮3亿斤,发展小杂粮加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全市相继建设了五色土、伊健等近30家小杂粮加工企业。2010年,又引进了山西华龙泰集团年产10万吨谷物早餐饮品项目,全市形成了以基地种植——包装加工——终端营养食品为一体的小杂粮营养食品产业链。
晋城市的高平大黄梨,个大、口感好,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痰的功效,明清时曾作为宫廷贡品。厦普赛尔公司的“世外梨园”黄梨汁就选用了4万株百年老黄梨树所产的大黄梨,2万亩优质果园、2500小时的年均日照,使黄梨汁成为老少皆宜的天然绿色饮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泽州红山楂果个大、颜色鲜、味道美。泽州彤康公司利用山楂酿造的干红酒,具有健胃消食、活血化淤、软化血管、降血脂、美容等功效。开创了山楂酿造干红酒的先河。
中药材产业是晋城市的传统产业,各类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太行山独特的的气候、地理条件使晋城成为中药材生长的乐土,就连北京同仁堂专家在晋城陵川中药材基地考察时,都赞叹道“这才是生产道地中药材的好地方”!晋城是世界上冬凌草的唯一产地,是山茱萸的全国四大产地之一,陵川五花芯党参凭借优良品质,直供北京同仁堂。2011年,市委、市政府更是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发展100万亩连翘和10万亩道地中药材的大手笔,并相应出台了扶持政策,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晋城是华北相对相对富水的地区,丹河、沁河流经而过。利用丰富的水资源,晋城市大力开展设施蔬菜建设,市、县两级专项资金扶持、连片发展、分户经营,成为设施蔬菜发展的一个新模式。全市设施蔬菜面积累计达到2.5万亩,产量18.4万吨,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总产量48.2万吨。
依靠特色农业农业,晋城农民在增收致富的大路上越走越快,2011年,晋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43元,农民收入增幅达到19.4%,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为实现“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的目标,晋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三农”工作促进农民收入翻番的决定》,对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安排部署。下一步,晋城市将坚定不移的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之路,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主抓手,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树特色农业品牌,做大做强做优生猪、蚕桑、蔬菜、干鲜果、小杂粮、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延伸猪—沼—菜(果)循环经济、栽桑—养蚕—缫丝—丝绸服饰、果品加工、杂粮加工、食用菌产业等五条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力争到“十二五”末,五大产业链产值达到120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513”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