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县是山西的一个老牌大县、强县,但近年来同样遭遇了发展瓶颈。摆脱资源依赖症,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泽州县敢于直面难题,持之以恒克难攻坚,换来了今天的大变化、新局面。如何在全省转型跨越的实践中继续走在前列,在全市实施“一争三快两率先”战略中,如何继续承担起一个老牌大县的责任和担当,尽全力谋求新突破?日前,记者专访了泽州县委书记崔守安,从话语中可以感受到,观念新、定位准、作风实、环境优、势头好,是泽州能先行一步、快人一拍的信心和底气。
(一)
泽州县位于太行山最南麓,是通向中原的门户。作为历史上人类开发较早的区域之一,泽州自古就是富庶之地,工农业较为发达,有“河东屏翰”、“冀南雄镇”之称。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五小工业到双文明建设,从小康建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泽州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全市前列。1997年泽州县成为山西省首批小康县,2001年又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
不管是过去的郊区,还是如今的泽州县,泽州一直是晋城的老牌大县、强县。
进入“十二五”的关键之年,这个老牌大县决心以“争先的勇气、坚忍的意志、创新的举措、实干的精神”,在“一争三快两率先”战略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头。
(二)
在转型发展的大潮中,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容不得丝毫放松。
晋城建市以来,泽州县曾一路领跑,但在全市各县(市、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中,泽州县2008年失去了领跑的位置,地区生产总值被一直紧随其后的高平市超越,发展速度明显放缓。
面对现状,泽州人方寸未乱,不断反思,拨开迷雾,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三)
转型发展,难免要有阵痛,但也蕴含着新的希望。
作为煤炭和铸造大县,长期以来煤炭产业是最重要的产业支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006年,泽州县坐拥100多个煤矿企业,但煤炭产业存在多、小、散、乱的问题,煤企普遍产量不高、技术不够先进。为此,泽州县自我加压,对煤矿进行整顿,引进新技术和设备,提高煤矿产能,尽全力改变煤炭产业格局,延长产业链条的深度和广度。
随着全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开展,泽州县积极主动,着手对境内煤炭资源进行整合,淘汰小矿井。初期,泽州县计划是培养24个30万吨以上的骨干煤矿,整合剩余矿井,但随着煤炭资源整合政策越来越严格,泽州县初期布局已被打乱,更多的煤矿需进行关闭整合。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矛盾也浮出水面,其复杂程度要高于我市其他县(市、区)。一旦解决不好,肯定会拖了后腿。
让人欣慰的是,泽州县煤炭资源整合扎实推进,各种矛盾都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但他们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煤炭产量迅速下滑,地区经济增速下降。
虽然GDP排名降至全市第二,但让泽州人更加欣喜的是,随着产业转型深入,泽州初步摆脱了煤炭依赖症,非煤产业占GDP的比重明显上升,2012年底已经达到49%。
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挺过阵痛又是一片坦途,信心更足。
(四)
新阶段,新机遇,新考验。泽州将以什么样的角色和姿态,引吭高歌、跃马扬鞭?
进入“十二五”时期,顺应全省、全市转型跨越发展的潮流,泽州明确提出了“建设城乡一体化先行县、打造中部地区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和“翻番强县”的发展定位。
基于此,泽州县确定“十二五”时期要大力实施“1163”发展战略:即以建设城乡一体化先行县、打造中部地区经济强县为奋斗目标,以争先转型跨越发展为主线,全力实施新型工业大跨越、城乡一体大争先、现代农业大突破、招商引资大开放、民营经济大赶超、惠及民生大推进六大工程,着力抓好党建强基、环境创优、机制提效三大保障。
结合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泽州县围绕省委“两件大事”和市委“一争三快两率先”的总体战略,提出了“用好两大机遇,把握一个节点,闯出五条路径,实现三个率先”的总体思路。这个总体思路不仅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市委总的战略要求,也是建设城乡一体化先行县、打造中部地区经济强县奋斗目标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二者一脉相承,统一于富民强县的宏伟事业之中,体现了泽州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的更大担当。
(五)
同全市各地一样,泽州县面临着转型综改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两大机遇。
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给予山西最大的“政策投资”。泽州作为市级转型综改先行试点县,获得了先行先试的改革授权,这是机遇之一。
《中原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晋城成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一员,而泽州县域环绕晋城市区,占据了融入中原的独特区位优势,这是机遇之二。
两大机遇的相伴而至,使泽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时期。只要能用好、用活、用足这两大历史机遇,泽州将实现南融北接,东进西联,真正把两大政策机遇转化为优势叠加效应、发展积累效应和跨越推动效应,从而步入争先转型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六)
率先,必须争先。率先是目标,争先是行动。没有争先的行动,就没有率先目标的实现。
根据自身实际,泽州县在“十二五”期间将在五个方面争先发展,以确保“十二五”目标的实现。
在工业新型化上闯出“地下”与“地上”并重发展的路径。既要立足煤,巩固煤,做大做强天安、天泰、煤运和王坡四大煤炭集团,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使全县煤炭产量达到2000万吨以上;又要跳出煤,延伸煤,依托煤炭催生新产业,依托招商集聚大项目,依托园区培塑新引擎,在以煤兴产、以煤兴业上开辟新天地。
在农业现代化上闯出“增效”与“增收”并重发展的路径。既要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挖掘粮食生产潜能,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5亿斤左右;又要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方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提供重要保障。
在城乡一体化上闯出“城镇”与“乡村”并重发展的路径。按照“一心一环两轴三区四片五个一体”的布局架构,依托中心城,建设新金村,做强小城镇,提升新农村,统筹推进旧村改造、户籍制度改革、投融资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县行政文化中心重点城镇一般城镇中心村“四位一体”协调发展新格局。
在县域生态化上闯出“节约”与“保护”并重发展的路径。既要强化节能减排,提高项目准入门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又要开展造林绿化、环境美化、空气净化,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建设美丽泽州。
在民生普惠化上闯出“共建”与“共享”并重发展的路径。既要多谋民生之计,多解民生之忧,多办民生实事,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又要把安全生产、信访稳定、社会管理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转移到制度化、常态化建设的轨道上来,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七)
三年看头年,五年看三年。2013年是“十二五”发展的中间点,更是关键节点。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泽州县牢牢把住2013年这个节点,将着力打好项目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两大硬仗。
打好项目建设仗,泽州县要以深入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为契机,着力拓展项目建设的深度和广度,继续实行领导干部包保项目,招商引资承接项目,依托园区集聚项目,节能降耗提升项目,以煤为基催生项目,使大上项目、大干项目成为全县人民的高度自觉。
打好新型城镇化建设仗,泽州以“一体引领、两翼示范、百村提升”为切入点,推进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生活同质化,形成小城镇与新型农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格局。“一体引领”,就是要把以县行政文化中心为主体和核心的金村新区,作为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龙头”来建设,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再掀高潮。“两翼示范”,就是重点抓好巴公镇和南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探索压煤村搬迁、宅基地换房等农村土地管理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加快城镇扩容提质,积极探索以基础建设促开发、以开发收益促建设的城镇化运营新路,为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树标杆。“百村提升”,就是要把新型农民社区作为新农村建设上档升级的主要方向,巩固和扩大100个新农村中心村建设的成果,逐步健全集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人口计生、便民服务和党群理事等为一体的新型农民社区。
(八)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空口无凭,实绩说话。泽州县瞄准三个方面争先努力,实现率先跨越。
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泽州小康建设起步较早,基础较好。2011年,全县小康社会的实现度为81%,高于全省78.4%的平均水平,比全市高出1个百分点。2012年底,经初步估算,全县小康社会的实现度已经达到83%。结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2016年要有一批市县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求,泽州县将利用自身基础,乘势而上,快马加鞭,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率先在全省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近年来,泽州县通过“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一矿带一企、百企兴百业”的转型发展实践,全县转型发展的理念思路在变,方式方法在变,工作效果也在变。在今后的探索实践中,泽州将始终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不动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正确处理好煤与非煤、效益与生态、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率先在全省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
率先在全省走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新路。继“城镇化”写入十八大报告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全省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我市把巴公、金村、南村、高都列入新一轮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这些政策使泽州更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对此,泽州将根据自身特色,大力推进村民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率先在全省走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新路。
预计到“十二五”期末,泽州县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6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以上,向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二十强迈进。
(九)
实现“一争三快两率先”战略中关键在实干,要在作风上立说立行、雷厉风行,要在时间上争分夺秒、只争朝夕,要在精神状态上充满激情、勇于进取,就要在工作上争先进位、争创一流。
作为一个老牌大县、强县,泽州重任在肩,步履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