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晋城市中心城市控规2013年度维护报告》、《晋城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城中村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
中心城市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形象。“十二五”以来,我市大力实施“拓展、改造、提质”的战略,高起点、高标准、快节奏地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打通了一批断头路,改造了市区东西向主干道,硬化亮化了背街小巷,扩大了集中供热、集中供气、集中供水覆盖面,启动了城市水系建设工程,开工建设了“三馆合一”等工程,全力推进了“城中村”改造,中心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城市格调进一步提升。
12月9日,市政府第32次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晋城市中心城市控规2013年度维护报告》、《晋城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城区西上庄办事处苗匠村和开发区茶元社区《城中村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中心城市有哪些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维护?城乡规划管理有哪些技术规定?日前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访了市规划部门。

优化城市公共服务布局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
围绕宜居城市建设,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逐步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规划管理最直接的法定依据,是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关键环节,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准则。《晋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于2009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实施之后,按照市政府工作安排,市规划局先后组织编制完成了中心城市各个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已全部经市政府审批通过,这些控规为近年城市规划的依法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市规划局总规划师朱居生说:“为更好地服务我市转型跨越发展,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应性,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集约利用土地,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特色,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需对中心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年度动态维护。这次控规维护的重点是围绕宜居城市建设,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逐步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综合考虑城市发展需要、市场运作、土地集约利用、空间景观提升等因素,合理调整城市重要景观地区、旧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区等地段局部地块的规划指标;着眼长远,结合城市当前需求,深化完善各片区支路网系统,提高道路的可实施性和微循环能力。
据了解,今年控规维护的主要内容是,西北片区:重点增加城市广场绿地、停车场用地,同时对市政设施用地及个别地块用地性质进行了调整。东北片区:结合兰花路水系景观环境要求及城中村改造的需要,对局部路网、部分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进行了调整。西南片区:重点对景西路两侧城中村连片改造区的支路系统进行优化,改善道路微循环,优化道路交叉口用地性质,调整公共停车场位置,新增蔬菜市场用地。东南新区:进一步研究地形条件,优化道路线型,结合城中村改造的需要,调整了部分地块的规划指标,提升东出入口景观环境,增加了绿地面积。东部物流园区:结合新确定的东环路(改线后的207线)线型及物流用地使用需求,优化了片区道路系统,同时应晋北社区棚户区改造的申请,优化调整了用地布局及相应的规划指标。金村镇区:重点对镇区路网进行调整,增强道路建设的可实施性。同时,优化医院、幼儿园、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北石店区:对规划高中、体育公园东侧的工业用地进行研究,增加了用地兼容性,优化片区环境,明确了蔬菜市场用地。南村新兴产业工业园区(北区):完善了工业园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设施,并根据市场运作的需要,对城中村改造地块指标进行调整。南村区(207国道以西区域):为集约利用土地,提升片区品质,调整了部分居住用地的规划指标。巴公区(中区):围绕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提升生活区品质,优化道路系统结构,完善教育、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布局。巴公区(东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国保单位济渎庙,对规划渠西路进行了调整。同时还增加了一条控规通则,即因城市规划建设需要,各类用地均可兼容交通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和绿地。
打造宜居空间建设现代城市社区
通过城中村改造,建设一个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环境良好的现代城市社区,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味。
为改善群众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发展竞争力、辐射力、凝聚力,我市加快中心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步伐,这次市政府常务会上通过了晋城市城区西上庄办事处苗匠村和晋城经济开发区茶元社区《城中村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
朱居生说,苗匠村位于主城区西北片区,隶属城区西上庄办事处管辖,总人口1205人,384户。规划区紧邻西环路,位于豪德物流园区二期用地北侧,规划用地面积13.19公顷(约198亩)。规划原则是尊重历史,延续文脉,充分挖掘和利用村庙、古树组织规划布局,延续村庄历史印迹,使人们有回顾往事的物质载体;打造宜居空间,提高生活品质,尊重现代人的生活模式,营造一种崭新的、高品质的、休闲交流的居住空间,形成一个现代气息浓厚、方便、温馨的城市生活环境。规划目标是通过城中村改造,建设一个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环境良好的现代城市社区。规划区总体结构为“两轴、两区、两园”。“两轴”即小区公共服务轴和休闲景观轴。公共服务轴——串联了社区管理处、综合活动中心、卫生服务站、幼儿园、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休闲景观轴——通过步行系统串联起小区游园、宅间绿地、健身活动设施、活动广场、庙、古树等休闲活动空间。“两区”即由城市道路分割而成的东西两个居住小区。“两园”即东西两区中心的游园绿地。
茶元社区位于我市金匠工业区北区,隶属于晋城经济开发区,总户数697户,总人口2767人。规划总用地面积约522亩,分为A、B两个地块。其中:A地块位于金鼎路与金匠街交口的西北角,用地面积约468亩;B地块位于金鼎路东侧,东阳村北侧,用地面积约54亩。规划目标是通过城中村改造,建设一个景观良好、配套齐全、功能完善、具有活力的城市新型居住社区。规划结构A地块为“一环,两带,两轴,六组团”。“一环”——小区内部车行环路;“两带”——沿金鼎路和金匠街城市景观展示带;“两轴”——小区十字中心景观轴;“六组团”——由小区路网和景观轴划分的六个组团。B地块为独立组团。
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促进美丽晋城建设
《晋城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将对城乡规划管理行为、城乡规划编制、工程设计行为和城乡建设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
《晋城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是从技术管理的层面对城乡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活动进行规划管理的技术性法规文件。从2009年开始编制的,经多次讨论修改,征求专家意见,于2011年6月编制完成。并从2011年9月至今市规划局开始内部试行,在试行期间报市法制办进行了多轮审核,还按市法制办要求,多次征求了市住建、国土、交通、水务、园林、执法、交警、消防、公路、供电等部门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
朱居生介绍说,《规定》适用范围为省政府批准的《晋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中划定的中心城市规划区范围。主要内容有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筑规划管理、绿化和景观规划管理、道路及停车场(库)规划管理四方面。
《规定》在建设用地规划方面,要求城市旧区及村庄等改建区应以完善功能、改善环境为主要目的,重点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增加绿地、广场、停车场等公共空间和静态交通设施,并注重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对于按城乡规划应该实施整体改造的地块,其范围内低层建筑原则上不再办理翻建、改扩建手续。
《规定》在绿化方面,要求各类城乡建设用地的净用地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即居住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供水用地、环境设施用地,净用地绿地率不应小于35%;物流仓储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以及供水用地、环境设施用地以外的公用设施用地,净用地绿地率不应小于25%;工业用地净用地绿地率不应小于20%;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物的工厂应当设立不少于50米的防护林带。在铁路、高速公路两侧一般应设置宽度不小于30米的防护绿地;在国道公路两侧一般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5米的防护绿带;在省道及县道公路两侧一般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米的防护绿地;在主要河流两侧一般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5米的防护绿带;在主城区外环路外侧和内侧一般应设置宽度分别不小于50米和30米的防护绿带。同时,在景观规划管理方面,要求城乡规划、设计、建设时,应注重塑造自然和人文有机交融、和谐统一的富有地域自然和文化特色的城乡景观;建筑立面、造型、风格等设计应符合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要求;临城市道路、广场、公共绿地和景观面水体布置的建筑应符合城市道路和广场的界面变化要求,且其建筑立面和屋顶应当进行景观重点设计;所有临城市干道的建筑、成片开发地块的中高层、高层建筑组群,车站、广场、公园、滨水区等重点公共场所的建筑应当进行亮化设计;户外广告的设置应当符合城乡景观的要求,且应符合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和户外广告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城乡雕塑和小品的设置,应考虑设置环境的人文与自然景观、空间尺寸、色彩、质感等因素。

苗匠村规划效果图

茶元村南入口规划图

茶元村规划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