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前往陵川县夺火乡凤凰村的途中,一座树木掩映下的小村庄进入记者的视线,未见人迹,三五只鸡在村口坡上觅食。古朴、静谧、神秘……探访的欲望油然而生。
村子很小,散落着八九所院子,全是用砂石砌墙的普通民居,村中最高处建有一座庙,虽塌毁近半,但雕梁画栋依稀可见。记者庙里庙外转了半天,也未寻到庙的名称,正准备离开,村后山道上下来一位扛着锄头拿着斧头的男子,一问,男子是本村村民,叫陈学平。
陈学平告诉记者,村子叫和尚返村,是夺火乡凤凰村的一个自然村,庙叫和尚返庙。记者继续追问村名的来历,陈学平说听老辈人讲,陵川县城崇安寺有位老和尚去找东边五谷山上的道士,走到这个地方,听到了从崇安寺传来召唤他回去的钟声,老和尚便返回了,从此这地方便叫和尚返。
目前村子里只剩下四五个人了,有的搬到了凤凰村的移民新村,有的迁进了县城。陈学平和年老的父母一起住在村中老宅子里,妻子带着一双儿女住在凤凰村。陈学平种着十几亩地,四十棵核桃树,核桃树地还套种着药材,年景好的话一年收入三万多块,不过,今年核桃绝收了。原来,今年春天遇到了霜冻,一个核桃也没结下,今年夏天又一直天旱,秋粮长势也不好。
说起这些烦心的事,陈学平脸上却没有愁容,始终带着微笑,还有些许羞涩。
记者问陈学平上山种地为啥要拿斧头,防野兽吗?陈学平显得越发害羞,支吾着说:“闲时就在山上刨疙瘩。”记者问:“疙瘩是啥?是药材吗?”陈学平说:“就是你们城里人说的根雕。”陈学平的话忽然多了起来,说自己特别喜欢在山上找“疙瘩”,在悬崖上被风吹了几十年上百年的柏树“疙瘩”红艳艳的,老远就能看见。平常老有人来村里收,因为陈学平的“疙瘩”成色好,所以价钱也高。陈学平说,这两年天旱,收成不好,不过刨“疙瘩”赚下的钱也勉强够家用了。
说得兴起,陈学平邀请记者到他家去看他的“疙瘩”。陈学平说“疙瘩”有灵性,长成各种动物的样子,像一个个活物。在昏暗的老屋子里,记者见到了这些“活物”:有的如鹤欲飞,有的如龙腾云,有的如鸟相依……这的确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
陈学平仿佛变了一个人,他如数家珍,那些“疙瘩”鲜活在他心里。陈学平说一定要找到自己心目中的那个“疙瘩”,那是他的理想。记者问:“是为了卖个好价钱吗?”陈学平摇摇头,说找到心目中的那个“疙瘩”,就会一辈子留着它。
和尚返村,一座充满禅意的小村庄。记者恋恋不舍地离开,心中艳羡着留守农民陈学平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