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请你站在纳税人的角度,将你实地勘察取证核实情况如实客观公正地向各位专家陈述,时间十分钟,请开始。”这是2014年12月25日,在市财政局开展的“2014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专家评审会”的开头。从2012年开始,连续三年,市财政局对上年度财政资金使用进行绩效评价,2014年的评价范围包括10个重点财政支出项目和10个部门整体支出项目,资金总计46.46亿元。纳税人的钱花在哪儿了,怎么花的,有没有产生效益?绩效评价一一考问清楚
2014年12月25日,2014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专家评审会上,专家在认真评价。 (本报记者 张理锋 摄)
三年三个台阶
“我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从2012年起步,用三年时间,预算绩效管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到细、从内到外,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扎实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三年迈上三个台阶,三年实现三个跨越。2012年是‘基础建设年’,市财政局在全省首家成立绩效评价科,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打下了机构和人员基础,同时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各项工作的运作和流程。同年,对主城区景观亮化等6个项目、1亿元资金开展了试点评价工作。2013年是‘全面推进年’,将评价试点扩面,由6个项目扩展到25个项目,评价资金由1亿元增加到10亿元;通过参加全国、全省相关会议,认真领会会议精神,学习先进省市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拟定了预算绩效管理的长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同时,从政府层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2014年是‘完善提高年’,按照‘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继续完善各项制度办法,基本涵盖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评价各个环节,为实现‘五有’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向纵深方面发展,由单一的事后评价向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转变,由单纯的项目评价向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转变,由单独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向县级财政管理综合绩效评价和乡镇财力保障绩效评价转变。2014年,全市共评价项目126个、部门27家,涉及资金46.46亿元,同时出台相关制度办法,对各县(市、区)乡级财力保障绩效评价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对乡级财力保障水平较高的县区进行奖励。”
市财政局分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续永福副调研员,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开展过程做的简要介绍。
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是当前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指引着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的未来方向。随着改革走入深水区,人民群众对于财政支出的关切度越来越高,阳光财政不是仅仅说在嘴上,而是要见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纳税人的钱花在哪,怎么花的,达到了预期效果没?从这三年财政资金绩效考核所走过的路,我们可以看出,路在脚下,越来越阳光。
让每一分钱花出最大效益
“2012年7月23日是晋城市财政局绩效评价科诞生的日子。我也因工作需要从国库支付科调入绩效评价科。然而,还未等我回过神,就到了8月11日全市财政系统上半年工作总结暨务虚会回报的时间。面对专业性极强、涉及面极广,还需要具有综合分析能力的新工作,一时乱了方寸。”这是晋城市财政局绩效评价科科长韩晓红对刚开始这项工作时的情形。
当时,在全国,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也刚刚开始。财政部和省财政厅下文要求各地开始试着开展,没有硬性任务,想做的也没有可供参考的“范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相对来讲,发达地区如广东省对于绩效评价领会和领悟更多更深一些。 “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广东省财政厅绩效处的同志和一个小老乡,通过电话和各种通讯工具不断交流,我才对这项工作有了认识。知道了‘绩效评价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中的一部分,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管理机制。是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实际应用。”
监督每笔资金是否真正产生应有的效益,花好每一分钱是每个“理财人”的责任。
三年的评价考核机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就在2014年12月25日的专家评审会上,有专家就对评价程序完善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的评价程序设置分别是:主持人开头,然后有工作人员请第三方——就是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会计事务所报告,之后就是第三方报告他们所审核的项目或者部门的资金去向和使用效率评价,报告完后,专家提问,陈述人和本身和单位则对专家所提问题进行解释,没有问题后,专家打分,进入下一个考核项目。整个评审会由专家组(全市各行各业抽来的相关专家)、组织单位(财政局)、第三方(会计事务所)、被审核项目或者部门的负责人,还有群众代表等组成。整个程序严谨务实,气氛有点紧张——比如一些行政部门很不习惯这样的方式——过去的习惯改过来毕竟需要一个过程。
三年来绩效评价制度也在逐步建立完善,先后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项目支出绩效木匾管理办法》、《绩效评价工作流程》、《预算绩效管理内部协调工作规程》、《绩效评价专家库管理办法》等一批制度出台,规范运行绩效评价工作。
制度的保障,使得我市财政绩效评价工作有序推进,范围扩大。从2012年简单的“城市亮化工程”和“一村一品”的6个项目,扩大到2013年的要求市直部门单位对基本支出和所有项目支出开展绩效自评,并选择19个预算单位24个项目进行重点评价,涉及财政资金119137万元,从中小企业扩展到外向型经济发展,从教育补助资金到文物保护专项经费;2014年,全市共对116个项目进行事后评价、对10个项目开展事前评价、对27个部门实施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资金总计46.46亿元,同时对全市所辖6个县(市、区)财政综合管理以及乡级财力保障进行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走在大路上
市环保局负责人:预算编制是考核花钱是否必要,审计监督是考核花钱是否合理,绩效评价是考核花钱是否有效,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市计生委负责人:计生部门密切关系民生,花钱更要讲绩效,要花好每一分钱,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需。
市住建局一位科长: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对项目管理、预算编制、执行都将起到监督规范的作用。
已经多次参加过市财政局组织的绩效评价的恒盛会计专业联合事务所的一位负责人认为, 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是公共管理委托代理制改革的产物,将中介评价结果公布,则可以促进预算安排科学、合理,使资金效益达到最大化。绩效评价符合“政府转型”要求,即政府行政模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效率型)转变。管理型政府实行“过程管理”模式,存在着官僚主义、浪费、腐败问题,现在转变为向服务型“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模式,促进政府部门公共服务职能的业绩可测量化,可以客观、全面地反映公共服务现状,有利于解决决策中的“拍脑袋”问题。通过评价结果可以更好地促进和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利用第三方的评价结果,对预算部门项目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财政部门下年安排财政资金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评价结果较差的单位,在预算安排时要进行合理调整。
他同时也希望,绩效评价工作需要重视掌握绩效评价理论体系,包括基本理论,制度体系,指标体系。参与绩效评价的主体,除了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外,第三方中介机构,各级机构人大、政协、纪检、监察、人事部门和专家都要参与到绩效评价工作的监督中来,使其起到外部监督力量的作用,全社会都要形成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识,才有利于推动开展一些重大项目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还应引进新闻监督机制,这种监督也是对财政监督工作的一种宣传。
通过参加财政绩效评价考核工作,他也看到,一些预算部门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项目单位有些还存在要钱了事。指标体系建设的四个维度:投入、过程、产出、效果,项目的行业千差万别,有些特殊性要求的专业知识,仅仅中介机构还不够,需要依靠各方面的专家,设定合理的绩效指标。社会效益的指标许多不能量化,指标设置质量不稳定性与主观性,依靠设置者的综合素养以及专业素质而定,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主观性。指标设置信息不充分,只有对项目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设定的目的、预期目标、如何实施、实施情况、实施后对各相关方面而产生的影响要尽可能量化,才能设置出较为合理科学的指标。
“评价还处在一个探索阶段。当前绩效评价工作,晋城走在了各地市的前列,前进的路上,都在学习,摸索,进步。”
有了财政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我市城市建设和绿化工作成绩有目共睹。(本报记者 张理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