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民的职业化之路

[导读] 2014年对于常慧、常金慧这样的农民朋友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列入“十件实事”。晋城7030名农民通过培育“破茧成蝶”,走向了职业化的道路。

常慧、常金慧兄弟俩是沁水县郑庄镇的普通农民,几年前干起了养蜂的行当。没有专家指导,如何饲养蜜蜂全凭自己琢磨。去年,兄弟俩参加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后,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的养蜂知识,专家老师还帮助他们解决了长期以来的技术难题。“现在,我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也成了富裕、体面、有身份的职业农民。”常金慧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2014年对于常慧、常金慧这样的农民朋友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列入“十件实事”。晋城7030名农民通过培育“破茧成蝶”,走向了职业化的道路。

去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投入783.6万元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四化”同步发展全局,解决未来“谁来种田”问题做出的重大决策,此举抓住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和命脉。

201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列入“十件实事”。同年8月13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培育的工作部署和监管要求。去年,全市农业系统有序推出制度,跟进解决问题,扎实推进节点,全面完成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

记者了解到,去年我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投入资金783.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87万元,省级财政资金176.6万元,市本级财政预算资金420万元。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030人。按类型分,培育生产经营型农民2560人,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农民4370人,引领带动型农民100人。

各县(市)区培育机构个个有妙招

在培育过程中,开展集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融为一体的培训,让参训学员带着问题学,用心去思考,是我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一大特点。

阳城县皇城相府生态农业园区组织的农家乐培训,少讲理论多实践。把学员带到旅游景区,现场培训、现场示范、现场观摩,与经营户共同切磋。学员们受益匪浅,久久不愿离去。

沁水县养蜂专业培训采取“请进来”的方式,把国内养蜂界最权威的沈育初先生请到现场。他讲的既有最前卫的养蜂技术,也有最有效的解疑办法。老师讲得带劲,学员听得满足。每次培训都是学员提前来,结束了不愿走,甚至有一次还出现“60人的培训名额来了近百名参训学员”的现象。

而市蔬菜办则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凌晨三点组织种植大户参观河南省郑州市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熟悉蔬菜物流环节,现场感受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氛围。参训学员看得认真,听得仔细。学员纷纷表示培训不仅学到了新技术、新知识,还开阔了视野,改变了旧有的观念。今后一定要把学习到的新技术,管理方面的新理念,经营方面的新思想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高平市在畜牧专业培育的过程中,为提高农民学习兴趣,在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的同时,还组织学员进行现场观摩,开展典型的引路式的培训。把农民学员有针对性地带到示范基地,实地考察现代农业养殖新技术,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学科技。通过学习,借鉴他人经验,不仅开阔农民的视野,还拓宽了农民的种养思想。让他们树立科技致富、奋发向上的信心。

让职业化农民耕耘“希望的田野”

职业农民,是指将农业作为主业来经营,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

而对于泽州县的培训班学员郭峰来说,走上职业化道路,不仅是身份的转变,自己也是受益良多。郭峰对记者说,过去他养鸡十多年,不断更换品种、频繁更换饲料,但不管怎样折腾,规模一直做不大。鸡蛋价低时不挣钱赔钱,鸡蛋价高时抓不住机会赚不了多少钱。参加了系统培训后,他才明白其中主要原因是青年鸡饲育管理不到位,蛋鸡体质不强健,才导致后期效益差。这件事让他深深体会到,畜牧养殖生产过程中,运用合理科学新技术的作用有多重要。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意义深远,不仅仅是教会他们技术这么简单。”市农委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考察农村近年来的变化,可以看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难以为继。在农村地区,大量农村青壮年脱离生产一线,纷纷走向城市。“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的现象比比皆是。与此同时,新时期的农业渴望现代化的技术,需要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过去那种一家一户式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适用了。由职业农民,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来从事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是大势所趋。

“《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唱出了很多人对养育我们的这片土地的热爱。在农业现代化的大潮中,让更多职业化的农民来耕耘我们的‘希望的田野’,这或许是我们表达热爱的最佳方式。”这位负责人说。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