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郁郁葱葱的白马寺山森林公园。 本报记者 张理锋 摄
近年来,我市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高起点谋划、全方位布局、高标准实施、多举措保障,精心架构现代林业新体系,不断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林业生产取得新突破。目前,全市森林面积上升到555万亩,占到国土面积1413万亩的39.2%。
坚持上下联动,高起点谋划。2013年,我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为美丽晋城建设填上了浓重的一笔。林业发展下一步怎么走,如何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支撑?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邀请省内林业专家问诊把脉,进京问计求教,组织相关人员到先进地区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晋城市现代林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晋城现代林业发展的五大体系、十大行动、十项重点工程,提出到2020年把晋城打造成“景观林业提升区、特色产业开发区、森林经营先行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森林健康试验区、现代林业引领区”。
坚持规划引领,全方位布局。围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两大主题,按照规划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去年以来,我市各地抓住林业转型升级的“牛鼻子”,优化林业布局,着力构建良好生态体系。一是以沁丹两河和太行、中条、太岳三山为重点,加快造林灭荒攻坚。在推进山上固本的同时,优先补上太行山区湿地“短板”,丹河湿地公园绿化一期工程完工,二期工程分三年实施,沁河流域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正在进行前期申报。二是以高速公路、国省道和村镇绿化为抓手,促进林业提档升级。围绕“四横五纵”通道绿化工程,增添彩叶树、花灌木65万株,启动长晋高速公路林带抚育示范工程;结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每年集中连片建设200个生态园林村,已建成生态绿化型、生态园林型、生态游憩型村庄1230个。三是以干果经济林、苗木花卉、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林产品加工为龙头,带动林业提质增效。坚持稳定核桃、山楂等发展,强化综合丰产管理,提高产量质量;引进上海枫彩、北京花木、内蒙古亿利等苗木花卉企业,建成示范育苗基地1.2万亩,实现年产值5亿元;助推中晋药业、彤康食品、坤歌木业等一批林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坚持重点突破,高标准实施。以森林公园建设为现代林业发展的突破口,让人们走进森林、享受森林,充分发挥良好生态体系的普惠效益。去年,林业部门组织编制了环城森林公园建设纲要,规划8大片42个森林公园,270公里绿道,总面积396平方公里,建设生态旅游、休闲运动、健康养老、观光采摘、林业产业等功能为一体的环城生态圈;
出台了加快环城森林公园建设的实施意见,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司承载、园区打造”的办法,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目前18家企业提出建设意向,沁和能源等4家企业已参与绿化开发;着力扩绿提质,组织完成白马寺山至东四义17.48公里绿道示范工程,打造城市“绿肺”升级版。城区高标准推进吴王山森林公园建设,共栽植油松、国槐、玉兰、银杏等苗木近百种8万余株,绿化面积达4000余亩。高平市精心实施七佛山、西山、牛山、韩王山“四山”环城绿化提升工程,植绿添彩增景。阳城县贯通环县城6个森林公园景观绿道28公里,景点连成片、绿色不断线。陵川县棋子山森林公园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填补了我市空白。
坚持开拓创新,多举措保障。我市将现代林业发展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通过落实政策扶持、法律保护、金融支持、制度改革等措施,把规划“软指标”变成“硬杠杠”,确保“三加三不减”落到实处。先后出台了森林生态效益、干果经济林、连翘、村庄绿化、森林抚育、育苗、林下经济等扶持办法,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植绿爱绿护绿的积极性。财政扶持不断加大力度,去年全市林业投资达10.3亿元,比上年增加5%。今年市财政在投资不减的基础上,新增3000万元用于核桃综合管理和环城生态圈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开展核桃、山楂、花椒等丰产技术示范,组建200人的市级干果经济林技术服务队,制定通道绿化林带抚育技术办法、干果经济林标准化管理细则、村庄生态园林化建设标准、低效林改造实施办法等。积极引进优良树种,保护培育乡土树种,全面推广“栓皮栎+连翘”等混交造林模式,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发展近自然林业,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