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镇东街村 “红白理事会”挡住大操大办风

[导读] “办白事,请乐队、搭灵棚、办晚会……;办红事,凑份子、收贺礼、大摆宴席……”曾几何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攀比之风在农村盛行,甚至出现了一些村民借钱也要把事办“风光”的极端心理。然而,在陵川县平城镇东街村,不论红事白事,一顿管饱的大米饭浇烩菜,就将来来

本报记者 常敏丽

“办白事,请乐队、搭灵棚、办晚会……;办红事,凑份子、收贺礼、大摆宴席……”曾几何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攀比之风在农村盛行,甚至出现了一些村民借钱也要把事办“风光”的极端心理。然而,在陵川县平城镇东街村,不论红事白事,一顿管饱的大米饭浇烩菜,就将来来往往的客人“招待”好了——这样节俭办事的好规矩,东街村早在2009年就立下了。

3月初,记者来到平城镇东街村,见到了刚给儿子娶了媳妇的村民郎秀香,“结婚当天大约能来150位客人,村里红白理事会给咱规划得好,100斤大米都没吃完,一点也不浪费,要是搁以前,200斤大米都不够呢。其实,客人们吃不了多少,可是用锅把饭打回去,那就没底了!”原来,在农村无论办红事白事,村民们都有拿锅打饭的习惯,还发生过因为人多把锅灶挤倒的事情。办事的主家既希望来的客人多,又担心饭不够丢了面子,往往会准备很多,花费也不小。

2009年,东街村集体出资7000多元,购买了灶具、碗筷等物品,由退下来的老支书连瑞法和几位老党员牵头,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所有物品供办事的村民免费使用,红白理事会的成员还义务为村民服务。连瑞法介绍,东街村有6个村民小组,大约800户村民,不管是哪户村民家里办事,红白理事会成员都会提前一天介入,为主家预算买多少米、购多少肉,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去年腊月二十四,是村民张红芳的儿子成亲的好日子,除了喜庆的音乐和大红的拱门外,在张红芳家门前还张贴了一张告知书,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观看。告知书上写着:为积极响应国家勤俭节约办事的号召,崇尚文明,树立东街形象,提高村民素质,要求大家做到不打饭、不抢饭、讲文明,按顺序排队吃饭。张红芳告诉记者,以前办事,先得请村干部吃饭,通知亲戚朋友时,每人还得发一包烟,结婚当天又要摆酒席宴请宾朋。“以前办场喜事花费太大,这对咱普通农村家庭来说真是不小的负担,现在有了红白喜事会,谁家办事都一个标准,即使有钱的人家想讲排场也不能超越了村规民约。”

不仅是红事,白事也一样从简。

按照传统的殡葬方式,主家办事时花销不小:香火祭品、出大殡的白孝服、请戏班吹拉弹唱、宴请吊丧的亲朋好友,放礼花,一场殡葬仪式下来,花费起码要两三万元。不仅花费大,给农村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更有甚者,兄弟们为分摊花销吵吵闹闹,影响亲情和睦。

为节俭文明办丧事,东街村委专门和全村搭建丧棚、糊纸扎等商户进行座谈并达成协议,本村村民办丧事时,商户们以最低价格供应。东街村党支部书记董晋平说:“农村的传统风俗不变,但新兴的比如出殡时放烟花、办晚会等全部取缔,一场丧事最少能省下一半的钱。”

从今年1月起,东街村在原来的基础上,再为红白理事会注入新元素。董晋平介绍说:“我们村红白理事会又订出新规,现在不管是红事白事,只要遵守《东街村红白理事会管理制度》,符合节俭文明,村里还会适当给予补贴!”

如今,在东街村,不论红事白事,办事的开销减少了,村民的觉悟提高了,节俭文明蔚然成风,干部群众齐声叫好。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