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新成长起来的“微公益”,强调的是“勿以善小而不为”,人人参与公益汇聚力量创造价值。然而,“看上去很美”的网络“微公益”也存在频繁劝捐、利用爱心、随意虚假等问题。如何呵护网络“微公益”健康发展?如何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救助力量?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高效传播 聚沙成塔
“开发区鸣瑞园小区燃气爆炸事故中的7名伤员病情危重,前期治疗费用预计需要150万元,市慈善总会呼吁市民伸出援助之手……”1月19日晚上22点,市慈善总会委托市智慧云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微信号syq713)在‘轻松筹’平台发起‘献出爱心、救回生命’众筹,为开发区鸣瑞园小区燃气爆炸事故中的一家三代 7名伤员筹募治疗费用。短短18个小时内,这条募捐信息被分享了16196次,得到12113人的支持和捐助,累计筹得善款294264.06元。
“那次在轻松筹平台筹集善款截止20日下午18点结束,排除平台和第三方支付手续费以及系统停止刹那的数据匹配之外,实际募得善款288481.68元,已于 1月22日全部打入晋城市慈善总会账户,用于爆炸事故中7名伤员的治疗费用。”市智慧云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负责人说,“‘轻松筹’是由北京轻松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基于社交网络、面向广大网民的众筹项目,信息发布后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很多人都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向这个不幸家庭伸出了援手。”
快捷、互动、灵活……网络“微公益”让公益变得随时随地触手可及,也使慈善从传统的动员模式、保守的资源聚合模式,向全民自主参与模式和更开放的资源组织模式转变。据了解,作为实现公益慈善的新途径,网络“微公益”在具体形态上既有网络公司搭建的公益平台,比如新浪、腾讯、支付宝等平台建立的菜单式慈善;又有纯自发、求救式的募捐,比如微信朋友圈寻人求助等,虽然单个的捐款额度都不大,几元到几十元,但通过叠加性的转发,往往能聚沙成塔。
新生事物 心存担忧
“万能的朋友圈,转发一个特靠谱的寻人启事,这个小伙20岁左右,颅内出血生命垂危,现在医院抢救,急需家属签字,有认识他的吗,转发一下……”前不久,市民张阿姨的朋友圈被这样一条救助信息刷屏,“有图有说明,看着挺可信的,但仔细观察后我发现大家转发的信息中小伙子就诊的医院却都不同,而且也没留下联系方式,真是弄不清真假。”张阿姨说,现在这样的消息太多了,不得不多上点心。
如今,在网络捐赠、网络义卖等网络“微公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骗捐现象。“为2岁患白血病的儿子筹款获捐26万元,反而花10万元建了新房”、“夫妇众筹15万元救女后,朋友圈晒旅游照”……类似的案例近年频频发生,极大地破坏了网络“微公益”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影响了公众募捐的积极性,使真正遇到困难的人也得不到应有的帮助。
“朋友圈里经常有人转发捐款信息,我很想献点爱心,可又不确定消息是否真实,只好作罢。”“对于没有患者情况的实时介绍,没有账目的公开透明的求助信息,我一般不会理睬。只有相关部门和媒体证实的、后续善款去向透明的,我才会进行捐助。”“善款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才会更有价值和意义。我比较信任那些有信力的公益机构组织的网络募捐。”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发现对于网络“微公益”,人们都或多或少存在像张阿姨那样的担忧。那么该如何呵护网络“微公益”健康发展,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救助力量呢?
筑起“篱笆” 护好爱心
“网络‘微公益’作为利用新媒体技术发动网民参与捐赠救助的公益活动,在帮助弱势群体、弘扬社会正能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作为新生事物,不可避免存在着管理混乱、易引发不稳定因素,甚至存在犯罪嫌疑等问题。需要尽快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有效监管网络公益组织受赠资金的使用,及时打击惩处不合法的网络公益组织,使网络‘微公益’公开透明、正当规范、健康发展。”市慈善总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按照《慈善法》相关规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和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与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这也是对网络“微公益”活动的一种规范。
“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对网络‘微公益’活动进行有效引导和规范。可以建立一个权威、免费的慈善信息共享平台,让捐赠者知道去哪里奉献爱心,求助者知道从哪里获取帮助。慈善组织可以知道同行做了什么,公众也可以知道慈善组织在做什么。”一位业内人士说。
该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完善法律法规、依靠主管部门进行监管以外,人人皆可公益的时代也需要人人参与监督,让广大网民参与到网络慈善组织的管理之中。同时,政府应当建立相应的制度来切实保障社会公众的监督权。
此外,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提醒广大市民,如果遇到网络上的个人求助,一定要在弄清楚救助者的真实性、资金募集者的资格和资金的使用管理这三个方面后再伸援手。
相关链接
被频繁劝捐怎么办?
1、如果是在微博,可直接点击每条微博右上方的“举报”,进入举报页面,写举报理由,进入微博举报处理大厅等候处理决定。如果举报完成判定,按照《微博社区管理规定(试行)》,将处理被举报人的行为。
2、如果是在微信朋友圈,则可根据微信发布的《微信朋友圈使用规范》来进行投诉举报。具体而言,投诉微信个人用户发布或实施的微信朋友圈侵权信息或行为,应通过微信个人用户侵权投诉流程或微信安全中心侵权投诉页面进行。微信个人用户侵权投诉流程:电脑访问weixin110.qq.com→侵权投诉→个人侵权投诉。
3、投诉微信公众账号发布或实施的微信朋友圈侵权信息或行为,应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在线“申请侵权投诉”流程或微信安全中心侵权投诉页面进行。公众号侵权举报流程:电脑访问mp.weixin.qq.com→页面底部→侵权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