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增强 亮点频现——从几个“一”看我市经济发展
□赵勇
晋城经济怎么走?这不仅是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面临的选择题,更是我们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答题。
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标省委“五句话”要求,发扬夙夜在公、只争朝夕、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在“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中讲担当、转作风、抓落实,积极破解发展面临难题,扬长避短、逆势前行,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并呈现多元发展趋势。通过一个一个点、一条一条线、一块一块面,展现了晋城发展的新愿景、新气象。
一朵芍药:改变农家面貌
6月的泽州县南焦庄村芍药花盛开,人来人往。但城里人看的是花,村里人算的是帐。村边的这片“芍药花海”,不仅有观赏价值,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村民张天法家里的八九亩地原来是种小麦等农作物的,今年改种了芍药。为扩大规模,村里还抓住泽州县被列为全国农村土地改革试点的契机,在整合土地基础上,种植了700亩芍药。绿成林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跃进说,眼前这700亩芍药地,利润应该有1500万元。这对于一个合作社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对加入合作社的农民来说,也是改善生活面貌的一次大好机会。
芍药花虽小,但经济效益不小。芍药收获期是5年,亩产量可达1万多斤,按市场价每斤2.5元算,毛收入可达3万元,除去成本亩收入能达2万多元。如今,南焦庄村周边的秦庄、西刘庄等村的村民也来到园区打工,每人一年能收入2万多元。
一朵小小芍药,转变的是农民观念,反映的是一种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在各级各有关部门引导下,近年来,我市泽州、陵川、沁水等山区农村,因地制宜,种植玫瑰、油菜花、连翘、山茱萸、梨树、杏树、桃树等作物,为农民搭建了致富路。
一座小镇:吸引世界目光
“到司徒小镇,看铁花表演”。这是很多来我市旅游的游客点名要看的项目。
晋城铁文化源远流长。城区司徒小镇打造了全国最大纪录的千人打铁花项目,以此点亮了红红火火的“最美中国年”。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司徒村是一个典型的城郊村,既靠不住“山”,也没有“海”。随着城市发展,司徒村利用身处市郊的区位优势,不断投入建设,成功打造了集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农耕体验、旅游购物、文化演艺等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成为我市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今年春节期间,该村村委书记周小明带领他的团队,诚挚邀请中外游客参与“三晋民俗文化年”活动,让游客体验了热情奔放的古老民俗,感受到铁花火雨赐来的吉祥如意。凭着“千人打铁花”大型实景演出和“山西年”主题活动,司徒小镇成为晋城春节旅游市场最大的“黑马”,单日最大客流量突破6万人次。
尝到甜头的城区,乘势而上,围绕打造“城市客厅”目标,启动了总投资31亿元的润泽农业示范园区、摩登大地农庄、牛山黑龙潭示范园区等十大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力争走出一条现代农业、传统商业、互联网创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新路。
一根网线:助力脱贫攻坚
你也许想不到,一间普通作坊、一些时尚饰品、一群当地妇女,日均产生20000元的营业额,去年销售收入300万元,今年保守也在500万元以上。这是发生在陵川县的一个真实案例,也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电商经营“奇迹”。
“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赵婷创立的摩卡时尚饰品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集设计、生产、运营于一体的现代化商务公司,专营头饰、胸针、挂件等时尚饰品,也是一个吸纳当地妇女近百人就业的新兴电商实体。2015年8月份,摩卡手工饰品电子商务项目获得陵川县第一届青年创业大赛一等奖。
今年30岁的赵婷是陵川县城南人。2008年毕业后,她先后到杭州等地打工,学习布艺制作,并于2012年回到家乡创业。经过近四年的摸索和发展,目前她已经拥有阿里巴巴直营店铺2个,淘宝合作店铺10个,员工也由两三个扩招到近百人。在实现自己创业梦想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一大批群众致富。
1 月26日,陵川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投入运营;2月26日,首届电商年货节启动。自去年成功入选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后,该县大力扶持电商产业,引进神州买买提、贡天下、苏宁云商3家运营服务商,建成了30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和2个物流分拣中心,为加快当地农产品电子商务化、促进农产品外销,帮助群众增收、企业增效,开展脱贫攻坚搭建了平台,成效显著。
一个乡贤:倾力古村复兴
5月27日至28日,第二届古村落保护发展大会在高平市良户古村举行,并成立了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良户工作营”。
良户村位于高平市西南15公里处,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砖木石“三雕”艺术美妙绝伦,2007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良户古村保护开发的“操盘手”,是被高平百姓誉为新乡贤的杨建新。他正致力打造“诗意良户艺术村”。杨建新于2013年成立了良户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在他看来,保护古村,眼睛不能只盯着旅游,保护性开发古村落要从整体规划着眼,要修复文化、修复生态、修复古建、修复人心,只有这些软实力上去了才能真正实现复兴。
近年来,良户村完善了基础设施,美化了乡村环境,提升了接待能力,先后吸引我省及周边省市艺术院校的 5000多名学生前来写生,开展了“莫言和当代中国文学国际研讨会”、“中国乡村文明研讨会”、“中国摄影十人谈”、“沁河流域古民居摄影大奖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目前,良户村在古村开发建设和经营中就业的村民已有上百人,未来预计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将增加7000元以上。
一次徒步:带活全域旅游
徒步,不就是走个路?但这一“走”,却非同一般,阳城县从中窥出了门道,得到了实惠。5月21日,第七届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晋城·阳城站暨国昱·玉珑湾杯阳城徒步大会顺利举行。
这次比赛线路有两条,一条为环绕阳城县城的绿道徒步线路,总长7公里,贯穿县城周边的六大森林公园。绿道依山顺势,宛若游龙,空气清新,环境幽雅宁静,令人赏心悦目。另一条为田园风光徒步线路,总长20公里,沿线梯田、山村错落有致,沿途可领略阳城县城周边的特色地域风貌、风土人情。共有7000余人参加了这次体育盛会,其中有近200名外国选手,在享受山地徒步乐趣的同时,充分领略了阳城县独特的地域风光。
近年来,阳城立足“全域整合、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民参与”,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全民旅游,全力打造“悠然阳城”品牌。据悉,该县还计划把这一赛事固定下来,每年春秋两季举行。可以预见的是,徒步大会的持续举办,必将推动阳城乃至全市的全域旅游发展。
一场活动:孕育一盘大棋
5月14日上午,细雨蒙蒙,在修葺一新的炎帝陵,海峡两岸同胞炎帝故里民间拜祖典礼隆重举行。从5月13日至15日,高平市举办了“寻根炎帝 梦回高平”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作为我省今年“三个一”系列活动的首站,我市成功打响了头炮。
立足高平的优势和特色,通过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做好“非煤”这篇文章。即通过炎帝文化纽带,把握寻根炎帝媒介,突出文化旅游重点,打造高平发展的新引擎,实现经济增长、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群众受益的目标,逐步探索一条“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经济主角、两岸交流、互惠发展”的新路子。
经历浴火重生,高平在“先行一步,富民强市”中脱胎换骨,找回信心、重塑形象、逆势崛起。以高平民营经济发展为例,去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2.3%,占GDP的比重由2014年的29.8%回升到45.4%,呈现恢复性增长,今年继续延续了这一态势。
在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的卓绝历程中,以炎帝文化、沁河古堡、南太行风光为主的三大文化品牌,将成为我市“十三五”时期优先培育、重点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正加紧规划、编制实施。晋城,这座“煤城”,终于在“煤”与“非煤”的徘徊曲折中,在“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发展困境中,真正开启一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安全和廉洁发展的康庄大道。
一条“高铁”:承载晋城梦想
南下太行、竞逐中原,是晋城建市30年来不懈追逐的一个梦想。这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争先梦,更是一个富民强市的民生梦。随着6月太焦城际铁路建设项目的尘埃落地,随着太焦城际铁路即将在高平市正式开工,晋城人的这个梦想,离现实越来越近。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新建太原至焦作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同意建设太原至焦作城际铁路。5月25日省政府召开太原至焦作城际铁路开工仪式协调会议,确定太原至焦作城际铁路神农隧道于6月16日在我市先期开工。
四年后,随着这一重大工程完工,晋城至太原的列车通行时间将由现在的7个多小时缩短至1.5小时,晋城至郑州将由现在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1小时以内。这意味着,晋城人将更好地融入郑州、太原两个大城市圈。
一线通衢,开启华章;一条大道,传承文明。晋城也终将在今天的艰辛和探索中,收获明天的幸福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