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小白鼠被注射毒品后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如今已经毫无保留地表现在人的身上,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十余年间,毒品就像幽灵一样,附着在吸毒者身上,抽去善的灵魂,激发恶的欲望,人被迫变成了魔鬼。吸毒者用身体见证了毒品“攻城略地”的过程。
以前,毒品只在沿海城市和大都市流行,吸毒还是富人的专利;而现在,山野乡村也成为毒品肆虐的领地,甚至连青少年也未能幸免。只要与毒品共舞,就必然伴随着死亡和灾难,伴随着鲜血和泪水。
如果从199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禁毒的决定》算起,我们重提禁毒话题已经20多年了。这些年来,尽管公安部门的围追堵截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毒品这个血淋淋的罪恶之手仍在摧残着曾经健壮的年轻人,将一些人推向了死亡的深渊,将曾经的幸福家庭蹂躏得支离破碎,甚至危及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这不能不让人警醒!

把禁毒知识送到百姓身边。

禁毒日宣传。
1 为什么有人要吸毒?
香港电影《门徒》中,主人公阿力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一直不明白,人为什么要吸毒?直到昆哥和阿芬死后我才想清楚,其实一切源于空虚。那么,到底是空虚恐怖,还是毒品恐怖?我真是搞不明白。”
阿力在亲眼目睹了吸毒、贩毒、猥琐、卑鄙、死亡之后,他也做了毒品的奴隶。苦闷成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阿力所谓的“空虚”,只是把人引向吸毒方向的众多原因中的一个。每个被毒品俘虏的人,都摆脱不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人格因素的干预。
市戒毒所民警从专业角度对此做了分析。
从社会因素看,吸毒者很容易受周围大环境的影响。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不仅仅是“对”与“错”那么简单。如对“吸毒”的看法,往前数30年,大家毫无疑问会异口同声地说是“错的”,而现在有了不同的答案,有人竟认为“只要不影响别人,吸毒也是允许的”。多元化认知给毒品的流入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从心理因素看,除了那些被引诱、胁迫而成为吸毒者的人外,大部分吸毒者认为吸毒是一种时尚,不会吸毒就意味着落伍。他们出于好奇,追求别人所说的“欣快感”。吸食的刹那好像进了天堂,整个人飘飘欲仙,想什么就有什么,是非常享受的。吸食者通常叫“飘一回”。
从人格因素上看,年轻吸毒者成瘾前的经历,基本上都有品行障碍,如逃学、偷窃、斗殴和少年犯罪等。他们不是学校的好学生,学习成绩差,情绪不稳定,所做的事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禁止的,他们偏偏要去尝试。
记者了解到,不少吸毒者的理由更为“奇葩”,有人为了减肥,有人为了治疗牙疼、胃疼、拉肚子等疾病。
因此,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吸毒者虽然有许多偶然性,但必然因素是因为没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 不吸毒时是天使吸了毒就变成了魔鬼
去年5月,城区公安分局接到群众举报,一个30多岁的男子毒瘾发作,拿着一把枪,像疯了一样在市区乱窜。
禁毒大队的关警官和张警官在凤台街市国税局门口找到了被举报的郝某。因为郝某有枪,关警官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只能悄悄跟在郝某后面,伺机而动。
郝某是山西吕梁人,全家在晋城开了几家零售门店,生意兴隆。不幸的是郝某几年前沾上了毒品,开始吸食海洛因,后来改“溜冰”(吸食冰毒)。家人想尽了各种办法,仍然无法把郝某从吸毒的泥潭中拉回来。
郝某走进位于凤台街上的自家门店内,对在那里工作的哥哥说:“有人要杀咱们全家,你快给我点钱,好带着咱爸咱妈出去躲躲。”他哥哥打开抽屉对他说:“今天还没开张,现在没有钱,等卖上钱再给你。”郝某看了看空荡荡的抽屉,转身出了店门,向自家的另一个店走去。
因为事先约定好了,所有的店都以相同的理由打发了郝某。从这家店出来到那家店,郝某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凤台街店,关警官他们看准时机,一左一右摁住了郝某。郝某掏出手枪,大喊:“别动我,小心打死你们。”
缴获了郝某的手枪,民警才知道那是把仿真枪。关警官把郝某送往戒毒所的路上,郝某对经过他身边的所有人都高度警惕,眼神四处乱瞟,仿佛真有人要暗杀他。医生给他检查时,稍微有些响动,他都会被吓一跳,且冲着外面大喊:“救命啊,杀人啦!”
郝某的父亲对关警官说:“没沾上毒品前,儿子脑子聪明,把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对父母也孝顺,是不让父母操心的孩子,我们一家人都庆幸自己养了个天使;自从开始吸毒后,每天像个鬼一样,白天睡觉晚上出去,做生意赚的钱都被拿去买了毒品,搅得一家人不得安宁。我们都说他变成了魔鬼。”
这就是吸食毒品的后果。凡是有吸毒人员的家庭,都有一本血泪史。
一位60多岁的老人说起自己吸毒的儿子,泣不成声。他说:“三套房子都被那个‘祸害’吸光了,现在只剩下一套60多平方米的自住房,房产证搁在邻居家,不敢往家里放。上个月我和老伴出去买菜,回来发现电视机和洗衣机没了踪影,肯定又被那个‘祸害’拿去卖了。”
北石店公安分局的王警官在走访一位吸毒者的妻子时,她都不让提起自己丈夫的名字。她说:“就跟条件反射一样,一听到丈夫的名字就好像要大祸临头了。自从吸上毒品,就完全变了个人,老婆孩子都扔到了脑后,毒品就是‘亲娘’。你们快带走他吧,这样我们一家人才能睡个安稳觉。”
民警说:“这些还是危害不大的,有些案例更加耸人听闻。一个吸毒者说自己中了3500万大奖,时常跟人讨论‘我到底该怎么花这笔钱’,怀疑每个和他说话的人都惦记他的奖金;一个吸毒者说自己的孩子是妖怪,对他不利,他提住孩子的双腿从16层高的楼上把孩子扔了下去;一个吸毒者看到父母拿着雨伞,硬说是拿着刀要杀他,他从厨房里拿出菜刀砍死了两位老人。一般吸毒成瘾者,都有多疑症和精神妄想症。精神抑郁的是‘文疯子’,有暴力行为的是‘武疯子’。”
王警官感叹:吸毒者吸进去的是白色粉末,吐出来的却是自己的生命。
3 一日吸毒终身戒毒绝不是危言耸听
其实,毒品中的罂粟原本是一种解除病痛的良药,当初发现这味药的人被标榜为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可谁能想到,多少年后它竟然演变成夺人心魄的恶魔,这是发现者始料未及的。
那么,毒品如何夺去了人的心魄呢?
戒毒所民警说:“传统毒品从罂粟等毒品原植物中提取,包括鸦片、海洛因、杜冷丁等,合成毒品由人工化学合成,包括冰毒、麻古、K粉、甲卡西酮等。吸食传统毒品可对人的身体器官造成严重损害,引发大量疾病,而合成毒品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人的大脑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受此影响,合成毒品的滥用者容易出现兴奋、狂躁、抑郁等精神病症状,尤其是被害妄想,从而导致其行为失控,造成暴力犯罪和艾滋病性病传播等社会问题。所以吸食合成毒品者就像一个不定时炸弹,谁也不知道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
吸毒和犯罪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毒品不仅对人的身体造成损害,还会产生严重的心理依赖,使吸毒者一生都成为毒品的奴隶。吸毒者在败光了自己的全部财产后,为了获取毒资,往往置道德、法律于不顾而铤而走险。一名禁毒民警告诉记者,男性吸毒者中,大多数涉嫌侵财犯罪;女性“瘾君子”则多以出卖肉体赚钱吸毒。为了满足毒瘾,部分吸毒人员甚至将毒爪伸向在校学生。除此,毒品犯罪还往往与毒驾、自残、暴力伤害等联系在一起,是许多严重刑事犯罪和治安问题的重要诱因。
染上毒瘾之后,通常很难戒断。有人觉得自己意志力强,稍微尝两口不打紧,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清朝时,鸦片泛滥,民不聊生,有个叫叶天士的名医想找到治疗毒瘾的良方,就用自己的身体试验毒品,结果,他想尽各种办法都没有挣脱毒品的枷锁,最后还是在毒品上送了命。后来,张学良为毒所困,其戒毒史可谓“惨烈”,不过幸运的是:张学良戒毒成功了。
戒毒所民警说:“指望依靠意志力戒毒,一千个人里可能只有一个人能成功。毒瘾发作时,就像千万只小虫子在身体里啃噬,如《天龙八部》里天山童姥所施之毒,让人生不如死,恨不得挖出肝脏、砍断手足。”
即便在戒毒所里戒毒成功者,出去后的复吸率依然很高。常言说,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生想毒,只有吸过毒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曾经三进戒毒所的苗辉(化名)说:“脱毒只需要15天,但不代表能彻底戒断毒瘾。我们从戒毒所出去后,工作不好找,正常人不愿意和我们交往,因为寂寞和无助,我们只好又跟以前的毒友走到了一起。”
戒毒所民警告诉记者:“有个戒毒者在临出所的前几天,情绪低落,他强烈要求继续留在戒毒所。他担心,一旦离开戒毒所这个环境,就又走回了复吸的老路。他不想再过那样的生活。”
据统计,吸毒人员的复吸率大概在80%以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对毒品有强烈的心理依赖,令吸毒者难以自拔;二是适宜吸毒者生存的社会帮扶救助环境还有待健全和完善。吸毒者破罐破摔,他们宁愿沉睡其中,终生与毒品为伴,直至死亡。
4 构筑禁毒防线斩断供应与消费的最后一公里
毒祸猛于虎。正是基于这样深刻的认识,我市各级禁毒部门对广大群众的禁毒预防教育和对毒品违法犯罪的围追堵截从来没有停止过。
许多误入“毒”途者,大都是因为对毒品的危害认识不足,因此禁毒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遏制毒品的泛滥,首先要揭露其本质,一分预防胜过十分治疗。
这些年来,市、县两级禁毒部门开展“禁毒流动课堂”、“三晋骑游禁毒行”等大型禁毒宣传活动和毒品预防教育“进学校、进单位、进家庭、进场所、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全方位普及禁毒常识。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广泛开展禁毒宣传,教育群众增强识毒、防毒、禁毒意识,自觉抵制毒害。宣传收到了预期效果,有位学生家长读了太行日报上刊发的《挣脱毒品的枷锁》之后,专门把报纸拿给自己正上高中的孩子,让孩子好好学习,千万别误入歧途。
在预防上大做文章的同时,我市禁毒部门严厉打击各类毒品犯罪,依法惩戒毒品犯罪分子,始终保持对毒品犯罪的凌厉攻势。市局禁毒支队民警说:“晋城本地不生产毒品,大都由毒贩从广州、四川、长治、河南、安徽等省市贩运而来。 禁毒部门破获的一部分案件就是设卡堵截的结果。”2014年3月3日,在晋庙铺镇草底铺路段查获了陈某亮贩卖毒品案;4月25日,在晋焦高速丹河收费站成功拦截到嫌疑车辆,抓获彭某生、郑某、赵某三名犯罪嫌疑人,当场缴获海洛因681.9克、冰毒10.6克;今年5月26日,陵川交警例行安全检查时,在礼义镇桃山头加油站路段查获一起运输毒品案,抓获犯罪嫌疑人一名,收缴毒品咖啡因39.946千克。
不仅如此,公安机关通过专案侦查、专项打击等多种措施和手段,还破获了大批吸贩毒案件,抓获了大批涉毒违法犯罪嫌疑人,缴获了大量毒品。禁毒民警的心愿就是要彻底斩断供应与消费的最后一公里,换来一个无毒的晋城。
5 如何让吸毒者回归社会
吸毒者既是违法者,又是受害者,还是病人,既可怜又可恨,帮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在戒毒所里强制戒毒是吸毒者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但从戒毒所里出来,只是一个开始,以后的路还很长,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担当起帮教的重任。
亲人的关爱和社区康复很重要,但事情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每个吸毒者都曾是为害社会和家庭的人,亲友们曾经体会过他们的诈骗和谎言,所以大都不愿接纳他们;而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在我市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力量不够充实、工作措施不到位等问题,除了接收戒毒者的档案,让戒毒人员定期到社区报到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帮扶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正常人不愿接纳他们,而他们又没有维持生计的能力,很容易走上复吸的老路。
2008年6月1日实施的《禁毒法》对戒毒工作作出重大改革,首次将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立法。为了推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深入开展,国家禁毒委员于2015年8月启动了“全面加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8.31’工程”;2015年12月,国家禁毒办又联合中央综治办、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人力资源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规划(2016—2020年)》,提出紧密结合社会管理创新,广泛动员各方面社会力量,统筹利用各方面社会资源,建立集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就业扶持、回归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模式,形成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乡镇(街道)具体实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的总目标。
据悉,云南的“雨露社区”、贵州的“阳光工程”、广东的“创新帮扶”就探索出了有效戒毒工作模式,吸毒人员在戒毒所脱毒之后,社区为他们提供工作,解决吸毒者的生活难题,就业安置率达到47.8%,保持三年未复吸的吸毒人员达88.1万名。
今年是国家禁毒委部署实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和关键之年,希望各级政府学习云南、贵州、广州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严格落实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等一系列举措,积极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回归社会,减少毒品对社会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