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沛 我市从2015年开始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城市,今年,是创建工作的攻坚年。
6月30日至7月1日,市食安办主任、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樊林奎带领城区、泽州县、开发区食安办一行到山东省威海市进行考察学习,学习借鉴他们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的先进做法和经验,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深入推进我市省级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考察组先后深入当地餐饮示范街、超市、清洁厨房实地考察,现场观摩食品安全联动指挥中心“智慧食安”桌面演示,并与威海市食安办和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领导和科室负责人进行座谈。
威海市是全国唯一一家食品安全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两个创建”的城市,今年全国“两个创建”工作现场会就在那里召开。该市创建工作有思路、有创新、有措施、有落实、有影响,在创建过程中实施全过程闭环监管,网格化管理,源头化治理,全程化监管,农安、食安、公安“三安”联动,“全域覆盖、全程管理、全民共建”的创建模式成为全国食药监管系统学习的标杆,也成为此次学习考察的重点。
樊林奎告诉记者,本次考察学习对我市的创建工作启发很大。一是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市县两级食安办要积极主动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汇报创建工作,多宣传创建工作,要真正把创建工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统筹调度各方力量和资源,推进工作创新和难题破解。二是进一步发挥食安办统筹协调作用,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各尽其责、合力推动;要充分发挥食安办综合协调、督导检查职能作用,建立和完善齐抓共管推进机制,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定期督促检查和通报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创建试点工作任务的落实。三是进一步推动社会同创共建,食品安全城市的评判标准是社会认可、群众满意,要积极宣传创建试点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成功做法,坚持群众说了算,努力创造条件,让广大市民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使创建活动成为群众知晓、群众评价、群众认可的民心工程。

图为考察组在威海市餐饮示范街、超市、清洁厨房实地考察,观摩食品安全联动指挥中心“智慧食安”桌面演示。王栋 摄
狠抓落实 夯实基层基础
2015年是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城市的第一年,全面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成为创建工作的重点。
2015年3月10日,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暨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城市动员会议召开,对食品安全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市政府分别与6个县(市、区)、开发区签订了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明确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各县(市、区)、开发区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实行“一票否决”。一年来,市政府先后召开五次协调会,专题研究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推进监管工作,落实保障措施。
目前,全市已设立乡镇食品药品监管站77个,核定编制401人,实际到位375人,到位率达92.1%。城区、高平、阳城和开发区成立了专门的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机构,配备了专职干警,其余县也已明确了相应的侦办机构和人员。高平、陵川将新招录大学生村官充实到乡镇食品药品监管队伍。阳城县在18个乡镇全部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市县两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着力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上下联动,疏堵结合,重点整治,市农委加强源头专项治理,开展全市农业执法交叉检查活动,查获问题农资产品71种,立案查处16起;市林业局对野生山茱萸和食用菌实行严格的农药使用制度,确保食用农产品无公害;市环保局持续加强对全市7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水质达标率为100%;市卫计委不断加强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集与调查工作,共采集信息642条,完成率达133.7%;市食药监局全年办结食品类(含保健食品)案件455起,查办涉刑案件6起,执行罚没款192.82万元;市公安局积极开展食药打假“利剑行动”,侦办食品违法案件17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68人,打掉犯罪集团3个,捣毁非法加工窝点15个。
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坚持严监管、保安全、惠民生、促发展,扎实推进监管工作,重点整治突出问题。食品生产经营方面,开展了豆制品、食用油以及区域特色食品等重点品种的专项检查,重点整治无证经营和销售“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措施有力 强化责任担当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城市的攻坚年。
食品安全工作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重点加强乡镇食品药品监管站基础建设和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建设;二是加快市级食品安全检(监)测能力规划项目建设,推动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责任的落实,重点突出农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滥用和非法添加、致病菌、重金属、污染物质等安全性指标;三是加强食品安全源头治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严格落实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和食用农产品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环节管理制度,开展禁限用农药、兽用抗菌药、“瘦肉精”专项整治行动和畜禽水产品违规使用抗生素综合治理,着力解决农药兽药残留问题;四是在食品生产环节,重点整治“一非两超”和无证生产加工问题,在食品经营环节,重点整治销售使用无合法来源的食品和原料,使用劣质原料加工制作食品、经营腐败变质或超过保质期食品等问题;五是推进监管信息化和追溯体系建设,健全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无缝衔接机制,着力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监督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所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追溯体系,鼓励更多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快捷追溯体系;围绕肉制品、乳制品、白酒、食醋、保健食品等重点品种,在食品批发企业、大型超市、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学校食堂、保健食品专营店等重点环节建立追溯体系,力争首先在肉、菜、乳等重点品种上取得重要进展。
市食药监管系统作为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城市的主力军,大力开展专项整治,着力解决生产企业生产管理不规范、自行检验不落实的问题,坚决防止假冒伪劣、过期变质等问题食品药品流向社会,直面问题,敢于破题,在小餐饮、小摊贩、小作坊的监管上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注重创新 加大创建力度
省级食品安全城市创建验收在即,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紧紧围绕创建标准,细化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继续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采取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全力支持创建工作的开展。积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市创建办根据任务分工,对各部门的创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如期达标。
各相关单位在深入推进基础建设,不断完善监管机制,逐步补齐基层短板的同时,他们充分发挥食安办的作用,主动协调统筹推进,构建社会共治体系,形成监管合力。确保担得起责任、领得了任务、治得了“顽疾”。
食品安全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做好食品安全工作需要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和消费者共同发力。樊林奎在今年的全市系统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要充分利用好“食安办”的平台抓手作用,协调农业、卫生、教育等部门,建立健全无缝衔接的监管机制和联防联打的监管体系。要充分发挥好新闻媒体、行业协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公众等社会各界力量,提高食品安全共同治理水平。
一是要强化示范引领,通过命名挂牌诚信示范单位等形式,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食品安全示范群体;开展食品行业道德大讲堂系列活动,使“讲道德良心,做放心食品”的理念在全市食品行业中形成共识。
二是要强化群众监督,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我为食品安全献一策”等活动,并通过建立微信平台、开办电视报刊专栏、举办知识竞赛等方式,不断提高群众食品安全科学素养。
三是要强化舆论监督,在主动宣传诚信示范企业的同时,加大对典型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形成监管执法与舆论监督的良性互动。
四是要充分发挥专家作用,通过食品应急处置专家库、食品工业协会等,积极做好政策研究、风险评估、突发事件应对等工作。
五是要开展人员培训,围绕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等内容,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人员培训活动,实现执法人员和从业人员法律素质、业务素质的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