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坤 “老李,外面雨那么大,您看今天的演出能不能推一推……”刚走进郎晋峰家,就看见他一边打电话一边焦急地走来走去,一脸的歉意。他的妻子解释道,今天下午他们本来要去陵川县城演出,可这会儿雨这么大,恐怕演出效果受影响。所以郎晋峰想跟主家商量商量,看能不能改个时间。结果,无论郎晋峰怎样解释,主家还是不愿意改时间。“谁让咱们吃这碗饭呢!”郎晋峰无奈地耸了耸肩。
郎晋峰是陵川县潞城镇西八渠村的“晋峰艺术团”团长,艺术团由7个人组成,主演八音会,主要是为农村办“红白喜事”的人家服务。
郎晋峰18岁学了拉二胡,之后20多年一直跟着当地剧团走南闯北。以前由于农村条件艰苦,有时候剧团不得不跟着迎亲的队伍走好几个小时的山路迎娶新娘,遇到下雪的时候还要在中途歇上一晚,次日继续出发。郎晋峰回忆道:“有一年冬天我们在冰天雪地里走了四五个小时去迎亲,途中我发现鞋里好黏,脱下鞋一看10个脚趾甲被冻掉9个。”
2010年,42岁的郎晋峰决定自己出来单干,东拼西凑了5万元建起了自己的乐团。郎晋峰告诉记者,“晋峰艺术团”成员平时都是各忙各的事,只在有雇主邀请时,大家才会聚集在一起。
5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晋峰艺术团”成了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乐团,周边很多老百姓家里办婚丧嫁娶时,都会找到他们。现在,乐团的年收入能达到七八万元,乐器设备、工资待遇以及交通工具都有了很大的改善。2012年郎晋峰还如愿购买了一辆小货车,大家再也不用再背着乐器走路去演出了。
“腊月和正月是生意最好的时候,可以接到20趟左右的活,每趟能挣3000元左右。”郎晋峰告诉记者,“但即使这样,完全依靠演出活动根本无法解决日常开支。队员们平时为了养家糊口,都会出去打打工、做做生意,贴补家用。”今年4月初,郎晋峰也在村里承包了一栋香菇大棚,出一茬能挣6000块钱,乐团没生意的时候,郎晋峰就在大棚里忙活。
“现在同类型的乐团越来越多,仅在陵川县就有40多家,竞争很激烈。这两年村民们对于八音会的需求不断减少,许多人不愿在家举办复杂的传统仪式,转为在酒店宴请宾客,使得生意越来越难做。”郎晋峰说,近些年乐团面临着生存艰难、发展缓慢的难题。
尽管近年来乐团每年总收入有七万元左右,但是相比于往年,“晋峰艺术团”接到的活儿还是要少很多,从以前的每年60趟左右跌至30趟左右。郎晋峰无奈地感叹道:“也曾经想过放弃,但还是坚持了下来。”为了能揽到更多的生意,郎晋峰曾带着乐团最远到过长治市壶关县的一个村子里。
乐队里大多数人年纪都与郎晋峰相仿,也到了知天命的年龄,身上都背负着养家的重任,所以每次演出完,郎晋峰都会尽快给大家结算工资。但除去员工工资、油钱等其他费用后,留到郎晋峰手里的钱基本所剩无几。今年,郎晋峰的女儿要上大学,学费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和妻子还计划把老家的房子翻修一下,两项“工程”至少需要五六万元,两口子常为了筹措这笔钱而伤神。“有时候,老婆也会埋怨我,劝我不要再干这行了,可要让我离开舞台,心里总是有太多的舍不得。”郎晋峰说。
现在,郎晋峰对乐团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想法。他说,要想更好适应现代人对于音乐和表演的审美标准,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创新乐团。但资金短缺成为“晋峰艺术团”面临的最大难题。设备陈旧、乐曲老套,都是困扰艺术团发展的绊脚石。只有先利用现有资源储备一定的资金,才能够考虑扩展项目、发展艺术团的事情。其次,艺术团急需招揽人才,借鉴其他乐队的经验,提高演奏水平。
难归难,但郎晋峰还是决心在民间音乐这条路上走下去。他告诉记者,未来几年他想重组自己的乐团,改变八音会的单一模式,引入小品、相声等品种,形成一支约有15人的队伍,为本地老百姓提供更多高水平的文艺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