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敏 近日,由我市实验中学和星河学校的五名学生组成的无线电测向队,在为期三天的全国无线电测向大赛中,经过三天的激烈角逐,获得了3.5MHzM15组别第一名、第三名、第四名、第五名、第七名,接力赛第一名,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载誉而归。
从对无线电知识一无所知到成长为无线电测向小能手,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挑战着自己的极限,也在证明着自己的毅力和实力,在全国无线电测向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们,就是本期封面人物——张子豪、朱兴午、王晨枫、周乐文、王天一。

左起依次为王晨枫、周乐文、张子豪、朱兴午、王天一。李耀华 摄
跑得快脑子好,变身无线电测向小能手
8月26日上午,五名学生在教练李耀华和无线电科普基地辅导员张旭涛的陪伴下,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什么是无线电测向?无线电测向到底怎么玩?面对记者的疑问,张旭涛告诉记者,无线电测向运动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被应用在军事领域,后作为竞技运动逐渐从实际应用及军事中分离出来,形成无线电测向运动,1960年传入我国。这项运动类似于捉迷藏游戏,但它寻找的是能发射无线电波的小型信号源。在无线电测向比赛中,多部信号源预先在自然环境中隐藏好,定时发出规定的电报信号,参赛者手持无线电测向机,测出隐蔽电台的所在方向,采用徒步方式奔跑一定距离,迅速、准确地逐个寻找出这些信号源,以在规定时间内找满指定台数且使用时间少者为优胜。这项运动对于普遍缺乏户外有氧锻炼的青少年来说,有助于改善心肺能力,强健体魄。2014年,山西省无线电管理局开展无线电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这年11月,我市首家无线电科普基地落户实验中学,并组建了我市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无线电测向队,张子豪、朱兴午、王晨枫、周乐文四个人是首批学员。2015年3月,实验中学又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无线电科普示范基地。两年来,实验中学已经先后培养了20多名无线电测向能手。
“这项运动与传统运动不同,跑得快不一定就是冠军。即使跑得再快,如果找错了点,或是顺序、方向出错,极有可能功亏一篑。要想把无线电测向玩好,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于参与者的体力和脑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脑子不灵活是玩不好无线电测向的。”说起自己熟悉的领域,李耀华滔滔不绝起来。
随着采访的进行,起初还很紧张的五个男孩逐渐放松下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王晨枫和周乐文说,“起初也只是好奇,几堂课下来,才发现原来测向是这么玩的”。张子豪和朱兴午则是本身就爱好科技,学这项运动也算兴趣所在。
不过兴趣归兴趣,而要真正学起来,可没那么容易。尤其是熟记0-10号电台的“摩尔斯电码”信号后,李耀华又给他们进行了盲练,这无疑给训练增加了更大的难度。“有一次教练说了一个信号,我用仪器调了好几遍都没找准,幸好有队友们帮忙才过关”,硬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张子豪,回忆起那段挥汗如雨的艰苦训练岁月,感慨万分。
不过付出总有回报。去年10月24日至25日,张子豪、朱兴午、王晨枫、周乐文和学校其他4名队员代表我市参加了2015年全国无线电测向公开赛(山西站)、山西省无线电科普基地测向比赛。首次参赛,他们就获得了骄人的战绩,其中朱兴午获得了M15组别短2米一等奖、短80米一等奖、快速测向二等奖,王晨枫获得M15组别阳光测向二等奖、短2米三等奖,周乐文同学获得快速测向一等奖、阳光测向二等奖、短2米二等奖,张子豪获得短80米一等奖、阳光测向一等奖、短2米二等奖、快速测向三等奖。
这次比赛后,四个男孩更加坚定了在无线电测向运动方面的信心,他们也训练得更加努力。
备战全国竞赛,从组队到集训颇费周折
8月11日-13日,2016“华日通讯”杯全国青少年无线电教育竞赛活动(阳光测向)比赛在朔州举行,全国共有23支代表队200余人参赛,我省除了晋城派队参赛,还有忻州。为了这次参赛,从组队到集训,可以说是颇费周折,大家付出的不仅是汗水。
“由于受一些因素影响,测向队从今年5月起就没有再开展训练,因此我们也被迫放弃了全国锦标赛、全国青少年锦标赛的参赛。直到7月12日,才开始筹备集训班。但因为正好是放假期间,测向队队员好多都不在晋城,最初确定了张子豪他们四个人。”说起当时组队参赛的经历,李耀华很是感慨。然而由于比赛接力赛是三人一组,团体成绩也是记三人成绩,为了能使参赛人员多一点,李耀华临时让星河中学的王天一也加入了进来。就这样,一支五人组成的测向队在这个炎炎夏日里开始了为期20天的集训。
张子豪告诉记者,他和队友们每天7点半就在学校操场集合开始测向训练,中午又要进行多种体能交叉训练,下午再进行测向考核,直到晚上7点才解散。因为时间紧,为了争取多一点时间训练,即使下雨他们也要在教学楼楼道里训练。测向累了就练体能,体能累了就搞测向。白天在学校训练,晚上结束时,还得背上设备回家练基础训练。“我原本体育不好,自从练习这项运动,体能明显提高了很多,再也不害怕运动会了,”王晨枫得意地说。而朱兴午却在训练中不小心拉伤韧带,赛前仍在做康复治疗。
和张子豪他们四个人不同,来自星河学校的王天一是初次接触无线电测向。对于一个新人来说,要在仓促的20天内掌握识别台号和使用仪器两项技能,困难确实不小。不过王天一很有天赋,仅用了十多天就掌握了。“其实对于我来说最难的是体能,绕操场跑三圈就累得不行了。”王天一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每天都要求自己比别人多跑几圈,而现在,一次跑个十几圈根本不是问题。
为了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教练李耀华在赛前对比赛期间的所有事情做了详细的计划,包括队员的饮食、作息、穿着以及技术训练、体能训练等。同时,他还准备了全新的电池,带了四套比赛用的备机,两台多功能信号源。
8月8日抵达朔州后,为了很快适应当地的环境,当天晚上,张子豪和队友们就开始进行压腿、爬楼等体能训练。第二天,针对信号源的不同,又进行听台和测向训练,下午针对性地开展了体能、技能相结合的训练,甚至晚饭后在离酒店几公里外的一个大型运动场进行了体能训练。“虽然很辛苦,但是为了夺冠我们愿意拼了,”张子豪的话得到了队友们的一致附和。
逐梦“测向”赛场,首次参加全国大赛喜获佳绩
3.5MHz无线电测向少年男子组(初中)团体成绩第一名;
张子豪荣获少年男子组(初中)个人赛一等奖;
朱兴午、王晨枫、周乐文分别获得少年男子组(初中)个人赛二等奖;
王天一同学获得少年男子组(初中)个人赛三等奖;
首次参加全国性比赛,就能获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李耀华说,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8月10日下午,首先进行的是个人赛的比赛。“赛前,教练还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不允许在赛场出现一次红灯,”张子豪说,这给了他们不小的压力。
3.5MHzM15组别的个人赛,要求每名参赛选手在25分钟内要找到8个台,发令枪响后,张子豪冷静分析,准确判断,很顺利地就完成了,并以4分30秒的时间冲回终点,夺得第一。紧接着,朱兴午5分28第三、王晨枫6分28第四、周乐文7分27第五、王天一7分57第七。个人赛中,全体队员用时最长的也仅仅不到8分钟,除了朱兴午失误出现一次红灯以外,其他队员一路绿灯。“现场许多学校的教练、裁判纷纷表示祝贺和赞许,还有人说,这样的成绩完全可以冲击青少年锦标赛。”回忆起赛后的场面,李耀华至今难掩激动。
个人赛结束当晚,李耀华和张旭涛给大家开了个总结会,不仅总结了个人赛比赛过程的优缺点,更为第二天的接力赛提出了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会后,队员们又开始了楼梯间的奔跑。
针对8月11日的接力赛上,为了确保稳扎稳打夺冠,李耀华安排了成绩最稳的朱兴午为第一棒,速度较快的周乐文为第二棒,综合素质较高的张子豪为第三棒。“然后没有料到的是,由于时间安排,初中组排在了最后。”李耀华心疼地说,在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的操场,全体队员从早上8点一直晒到11点才开始比赛。
长时间的暴晒、缺水,对队员们的生理、心理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开赛后,带伤上场的朱兴午差点摔倒,而且状态不佳,在别的队都回来1分多种后才返回交接点。第二棒周乐文虽然不慌不忙,稳扎稳打,但在返回交接点时将线路条掉落,又返回去找,浪费了十几秒的时间。而与此同时其他队第三棒早已出发多时。第三棒张子豪奋起直追,凭借精准的分析判断,终于在寻找最后一个信号源的时候超过其他对手,以7分47秒轻松完成了比赛。
新学期开始后,张子豪、朱兴午、王晨枫、周乐文即将面临中考的压力,王天一也步入了初中,虽然大家的学业会越来越重,但对无线电测向运动的热爱却更浓烈了。他们表示,一定会将无线电测向运动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