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导读] “十二五”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增强科技创新和管理服务能力,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据统计,截至2015年末,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4家,销售额达87.36亿元。

本报讯 记者张艳芳报道:“十二五”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增强科技创新和管理服务能力,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据统计,截至2015年末,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4家,销售额达87.36亿元。

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市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科技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出台了《晋城市市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将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划分为基础类、公益类、市场导向类和重大项目类,启动实施了市级重点科技项目竞争性分配机制;建立了以产业创新为重点的科技创新机制,通过企业主体、政府引导、政策鼓励的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了30余个产业化科技示范项目。

科技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市本级财政科研资金投入达到22966万元,组织实施了“晋城市科技研发基地”基础建设和各类科技攻关项目694项,争取省级以上科研资金4308万元,组织实施了233项省级以上重点科技计划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末,我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4家,比2010年底增加27家,高新技术企业销售额达87.36亿元,占当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额比值达到9.06%。

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全市拥有3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认定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认定省级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科技孵化器1个,建设了一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产学研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先后与中科院北京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煤化所、中北大学、山西大学开展战略合作,引导企业与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合作联合攻关,与企业合作开展了近30个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十二五”期间,我市“高煤阶多分支水平井煤层气地面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奖项10个,“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勘探评价研究与应用”等5个项目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5071件,其中专利授权量2621件,发明专利申请量1438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63件。依托科技创新成果,全市建成了黄梨、生猪、蚕桑、养蜂、食用菌、蔬菜、小杂粮、畜牧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链13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11年、2013年,我市两次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城区、泽州县、高平市、阳城县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称号,6县(市、区)全部通过了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通过率达到100%。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