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脑袋”“口袋”富起来——我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纪实

[导读] 这是我市今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活动中的一个镜头。进入冬季农闲时节,我市农业部门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不仅开阔了农民的视野,还拓宽了农民的种养思想,让他们树立科技致富、奋发向上的信心。

□本报记者 郜晋龙  11月6日,晋城技师学院的微机室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学生:百余名“准”新型职业农民。热情高涨的“学生们”端端正正坐在电脑桌前,在晋城技师学院教师手把手指导下,初步掌握了中国蔬菜网、中国农产品交易网、太行农网等农业网站的注册、登录和发布信息等功能。课堂上,老师们还通过经典案例,展示了电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这是我市今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活动中的一个镜头。进入冬季农闲时节,我市农业部门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不仅开阔了农民的视野,还拓宽了农民的种养思想,让他们树立科技致富、奋发向上的信心。

晋城技师学院的微机室内,学员们正在学习如何通过农业网站发布信息。聂永庆 摄
晋城技师学院的微机室内,学员们正在学习如何通过农业网站发布信息。聂永庆 摄

让“脑袋”先富起来

李中梅,曾经是一名小学教师,后因觉察到周边种植蔬菜大棚的农民越来越多,就萌生开农资店的想法。这些年来她边学边做,逐渐成为当地的“蔬菜土专家”,菜农们经常拿上病叶、虫子来咨询。

去年,她和渠头现代农业园区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经营开拓农产品市场。一年来的生产经营中她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也更加坚定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信心。今年,她参加了市宜家富宇农林养护防治有限公司负责组织实施的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课程学习。谈起这次培训经历,她兴奋地说:“培训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农业电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两方面内容,咱晋城的特色农产品多,像鲁村小米、巴公大葱、泽州红山楂这些,完全可以借助农业电商销售出去,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泽州县下村镇河东村的李文红在日记中记录下了他今年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每一点进步:“了解了什么是设施蔬菜以及病虫害防治;系统学习了黄瓜、西葫芦和各种叶菜的种植诀窍;全面掌握了9种真菌病、3种细菌病和20种病虫害的防治;学习了三农政策与法规、食品安全的相关政策、农资产品赔偿规范、文明礼仪……”

“像李中梅、李文红这样,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受益的农业经营者,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率先接受新思想和新技术,把所学知识用到实践中,很好地发挥了农业带头人的作用。”泽州县农委总农经师杨瑞明介绍说。

多模式探索培育路子

“果树落叶后,在冬季休眠期,树体结构、树冠上的枝条分布状况一目了然,此时果树上不必要的枝条就应及时进行修剪……”在高平市国营良种场组织的果树培训实践课上,一群农民团团围住果树专家,听他讲解果树种植技术。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在田间地头开设‘田间课堂’,邀请专家、教授和农业、林业、畜牧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现场指导培训,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愿意学、学得会。”市农委科教科科长卫书杰表示。

不仅仅是理论和实践。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如何让农民听懂理论,学会实践?我市积极探索,探索出多种新颖独特的培育路子。例如沁水县摸索出的“课堂式、互动式、开发式”相结合的新型职业蜂农培训模式、陵川县食用菌专业分段式提问式培育模式、高平市畜牧专业培训模式。

以沁水县为例,该县圣康蜂业为改变以往培训工作“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寻求突破,摸索出“课堂式、互动式、开发式”相结合的传导培训方式,让农民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这种培训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方式灵活多样,互相结合。课堂授课中先收集学员的疑问,然后带着问题讲课,增强学员学习的自觉性。互动授课加强教师和学员互动,边讲解边演示边答疑,还适时邀请土专家、养蜂能手、合作社社长现身说法,交流心得体会。开放授课则将实践课搬到蜂场,走到蜂农中间,有针对性地对蜂农进行现场讲解、示范、操作和解答。

“多种模式结合起来,既让学员掌握了理论知识,也帮他们掌握了实践技能,激发了学习主动性,因此学员们都觉得培训特别适用。”卫书杰说。他还给记者讲了个趣事:“今年阳城县举办的养蜂培育活动中,100人的培育班来了170人,就这还有人给我打了电话告状,凭啥别人能去我不能去”。

现代农业需要新型农民

据介绍,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背后,是我市农村劳动力结构出现的新变化:年龄越来越大,女性越来越多,80后不种地,90后更不想,农业从业者整体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新生代劳动力严重不足。

“现在农村大部分留守人员号称‘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和老人。”市农委总农艺师王晋旭忧虑地说:“一面是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一面是现代农业对从业农民素质要求很高,如何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农民,鼓励和促进农村新生劳动力成为服务农业、扎根农村的实用人才和创业人才,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为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我市在2014年出台《晋城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方案》,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任务、培育对象、培训内容等作出了规定。规定中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市将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万人,并逐步认定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据王晋旭介绍,截至今年,我市已经完成了24000名学员的培育任务。这些学员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农民为重点对象,按照生产经营型、农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以及更高端的青年农场主4种培育方向,围绕蔬菜、果树、生猪、养蜂等我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学习包括农技农艺、农产品营销、三农政策与法规,农村金融、农产品质量安全,甚至文明礼仪等课程,“他们将为我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撑。”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