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振兴的“内生动力”——晋城市城区教育事业发展巡礼

[导读] “十二五”以来,城区历年教育支出占全区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都在30%以上,中考成绩在全市保持领先水平,高考成绩逐年提升,在全省率先成功创建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目前,正在进行着《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实验工作,是晋城市唯一进行省级实验的县区

晋城下辖一市四县一区。城区,面积在晋城市所辖六县(市、区)最小,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区域位置,外来人口众多,一直承担着义务教育的“小马拉大车”角色。“十二五”以来,城区历年教育支出占全区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都在30%以上,中考成绩在全市保持领先水平,高考成绩逐年提升,在全省率先成功创建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目前,正在进行着《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实验工作,是晋城市唯一进行省级实验的县区。

——城区教育事业进入了全面提质增速的发展时期,教育水平取得历史性突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学生资助等呈现出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城区教育局长王慧杰在十一中观摩教师课堂教学
城区教育局长王慧杰在十一中观摩教师课堂教学

大手笔投入 大力度保障

近五年,是城区教育投入最大、变化最明显的五年。财政累计投入教育经费18.6亿元,教育支出占全区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每年都在30%以上。

办学条件得到历史性的改善——

新建学校14所,布局更加均衡合理。投入8.2亿元,新建了晋城八中、十一中、十二中、城区职中、汇仟小学等14所学校(幼儿园),学校布局更加均衡合理。认真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2所公办幼儿园,改造提升27所公、民办幼儿园,建成33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全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73.8%,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2.3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42个百分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了区职业中学,补齐了城区教育结构的“短板”。成人教育被教育部授予“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成功组织奖。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7.6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57个百分点。

硬件设施完善,学校旧貌换新颜。大力实施“五改”工程,完成了60所学校的厕所、暖气、操场、餐厅、宿舍等“五改工程”131项,使全区所有学校旧貌换新颜。全区所有中小学按省定标准建成了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配置教学仪器器材18.6万件、图书16.5万册、多媒体一体机439套、电脑2261台,装备计算机教室42个、科学实验室5个。全区中小学全部按标准建成网络教室,班班配备电子白板展示系统,专任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全区中小学校全部接入市教育城域网,所有班级接入多媒体设备,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利用市教育城域网开通教师个人学习空间2230个,开通率达80%。在全省率先成功创建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术”“道”并进 师生共长

近年来,城区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建立联合办学体6个,初步实现强弱学校对口帮扶、共同发展。片区教研、网络教研、校本教研常态化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大力推进,全区所有中学和85%以上的小学实行新的教学模式。涌现出凤鸣中学、星河学校、王台中学等一批省、市有影响的课改实验校,赢得了全国教育同行的参观学习。

很多学校都呈现出不同特色的教育景观。在矿区机关小学,不唯成绩论,注重学生的快乐学习和生长姿态,求取全面发展;在凤台小学,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微课教学走在全省前列;在古书院矿小学,依托少年宫,艺术教育开展有声有色;在凤鸣小学,注重激活学生的“智慧生长点”,给予每个学生舒展的性灵和丰硕的生命;在钟家庄中学,更加注重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打下人文底色,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深入研究高效教学之“术”的时候,城区教育部门也一直在研究如何通过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培训再学习,来提升教师们的“师道”。通过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等“三名”工程,选拔60余名优秀教师走上校级领导岗位,公开招聘教师263名、公益岗位教师近300名;与山西师大共建“教育创新实验区”,先后接受顶岗支教大学生250余名。进一步加大校长和教师交流力度,参与交流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达830余名,年均交流比例11%以上。区财政每年单列教师培训经费达上百万元,与北京师大、山西师大等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各类培训3万余人次,取得了建区以来培训投入、培训层次、培训模式等方面最好的效果,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涌现出全国、省、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200余名。

正是源于追求教学之“术”与教师之“道”的全面提升,整体上提升了城区教育水平的“成色”。

全区小学生毕业合格率保持在100%,中考成绩在全市保持领先水平;高考成绩逐年大幅提升,凤鸣中学2016年二本B类以上达线人数272人(其中一本101人,二本17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4.1%,达线人数比2010年的34人增加了7倍,社会满意度大幅提高。

优质教育 凸显公平

城区教育部门一直在研究兼顾优质教育与教育公平,尽量在区域内做到有学上,上好学。

毋庸讳言,城区也面临着全国所有学校的世纪难题—— “择校”“择师”“班容量”问题。从2012年开始,城区就在全省率先打响控制班容量攻坚战,通过划片招生、阳光编班、优质高中指标分配到校政策等“组合拳”,严格规范办学行为、招生行为和从教行为,市区中小学最大班容量由五年前的94人和81人,控制到省定的55人和50人以下。

从2013年到现在,免除了全区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费达1300万元;建成了从幼儿到大学新生的资助体系,资助金额达2360万元;大力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资金达733万元。

与此同时,全区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逐步统一标准、大幅提升,2016年春季农村分别达到915元/生/年和705元/生/年,城市分别达到885元/生/年和685元/生/年,比“十一五”末分别提高了142元、142元,455元、355元。城区“小马拉大车”,不仅保障了本区孩子上学所需要的条件,还有效保障了三分之一多的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区孩子享受同等就学条件。

“百教德为首”。在专项教育经费的有力保障下,德育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卓有特色。加强学校“一宫一堂一中心”(少年宫、道德讲堂、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建设,建成学校少年宫35个,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35个,179名教师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了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建成10个科普教室,科普活动全面开展;广泛开展艺术、国防、劳动实践等教育活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刚刚履新的王慧杰局长说,教育是一项最最重要的民生工程,要站在一个战略的高度研究教育,布局教育。“人民满意”是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检验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尺。目前,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比如教师队伍总量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比如教学设施的持续改善,比如高效施行教学管理方面等等,但也正在积极想办法通过多举措多渠道来保证学校教学正常开展。为了保证片区内布局均衡,经考察论证,一批教育重点工程,如花园小学、西城小学、东南新区学校等项目已开始办理前期手续,建成后,将会缓解这些居民区入学难、入学远的问题。已建成的学校也将会逐步按需进行改(扩)建提升工程,更好地满足教育刚性需求。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