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历史研究的精粹之作——读《解读晋城》感言

[导读] 秦海轩先生是我相识20多年的志同道合的文友。他曾长期担任晋城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主持指导了全市两轮修志工作,2005年被评为全国十名地方志先进工作者之一,受到人事部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表彰。

◇张启才  秦海轩先生是我相识20多年的志同道合的文友。他曾长期担任晋城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主持指导了全市两轮修志工作,2005年被评为全国十名地方志先进工作者之一,受到人事部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表彰。退休后,仍孜孜矻矻,笔耕不辍,主编了《晋东南地区志》,参与《晋城史话》的写作。如今,他的又一部专著《解读晋城》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呈现读者面前。全书23万多字,把跨度长达两万年的晋城历史的精彩片段和重要事件、人物浓缩于一书,内容涵盖政治变革、经济发展、人文历史诸多方面,确属不易。出于信任,海轩先生曾委托我校改全书,增补3篇文章,自然了解该书之内容,熟稔该书之特色。窃以为该书确为晋城历史研究的精粹之作,有如下四大特色——

一、堪为镜鉴的事件人物。唐《贞观政要》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该书61篇文章中,除首尾4篇外,其余57篇记叙的都是对晋城历史发展历程有重要影响的“可以知兴替”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可以明得失”的重要人物,皆堪为镜鉴。除人所共知的古今事件人物外,建市以来发现和发生的阳城六福客栈、阳电下江南、兰花股份上市、修建张峰水库、修筑高速公路和东四义、皇城、锡崖沟名村故事以及台商郭台铭等均收入书中,其他篇目无须赘述,明日黄花类的事件和人物概不入书,以确保内容之精粹。

二、得心应手的记叙体例。中国史书有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三种体例。《解读晋城》一书以年代为经,以事件为纬,符合纪事本末体特征。这种体例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即使记人,也是以人系事,集中表述主人公发生的事件过程。这种体例的使用,对于多年来编纂地方志书中的“要事纪略”类文章的海轩先生来说,是得心应手的记叙体例。书中54篇纪事本末体文章是作者多年来对晋城史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的成果。笔者增补的3篇也是受其影响而写成的。这种体例类似新闻“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经过)在志书中的使用,清晰、连贯、完整,有故事,可单篇成文,可读性强,以确保叙述之精粹。

三、独具只眼的史家观点。记事著文,不能人云亦云,要有独具只眼的史家观点,才能收“立言”之效,作者就有这样的追求。如对“孔子回车”一事,作者这样写道:“有人曾拿‘孔子回车’的故事说晋城人夜郎自大,盲目排外,且不说孔子到没到过晋城,即使真有此事,也恰恰说明晋城人求学精神是真诚的,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当春秋末年晋人已适应社会改革,逐渐由封建政治取代落后的奴隶制度时,孔子却仍抱着旧的一套礼制试图游说,这种背道而驰的做法显然无法令人接受。晋城人需要的是先进文化,推崇的是能令经济社会发展的人物。”接着作者以程颢在晋城办乡学,得到大力支持并产生深远影响为例,说明晋城人尊师重教学为先的求学精神。《“贾鲁河”河畔思恩怨》一文,在记叙贾鲁治黄的丰功伟绩,也对其施工过急,“不恤民力”,引发元末农民起义也予以评述。其他如对大跃进、农业学大寨、文化大革命在晋城发生、发展至结束的过程也客观记叙,并发表了独具只眼的史家观点,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确保了观点的精粹性。

四、提纲挈领的开头结尾。该书61篇文章中,开头三篇分别为《太行之巅崛起的美丽城市——晋城》《璀璨亮丽的城市名片》《晋城历史沿革》,将晋城古往今来尤其是建市以来的全貌加以概述,言简意赅。而后以57篇文章分述各个历史阶段发生的镜鉴类事件和人物,结尾的《晋城精神的本质特征》一文以书中史实为依据,升华概况出书中事件和人物体现出的晋城精神,虽与后来确定的“崇实守信、开放包容、争先创新”的表述方式有异,但其实质是一致的。全书文章结构类似学术论文的“绪论——分论——结论”模式,确保了结构的精粹。

综上所述,我认为《解读晋城》是一部晋城历史研究的精粹之作的说法并不过分,能够成立。现不揣浅陋,以就教于方家指正。

标签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