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艳芳 通讯员 李燕 李国华 11岁的宋璟儿是泽州县川底中心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学生,连做梦都想得到一本课外书——《查理九世》,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个愿望迟迟无法实现。前不久,团市委开展“同心同梦”关心关爱偏远山区未成年人公益活动,在征集微心愿时,宋璟儿认真地写下了自己的这一心愿。仅仅一周后,微心愿认领人和青年志愿者就一起来到川底中心小学,把一本崭新的《查理九世》交到她的手上。志愿者们还带来了舞蹈鞋、书法模具、漫画书、文具盒等孩子们期盼已久的心愿物品,帮助62名同学完成了“微心愿”。

日前,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湖滨集团分会在市康复医院组织开展“爱心阳光”助残活动。 本报记者 高云 摄
帮助偏远地区未成年人完成“微心愿”,只是我市开展青年志愿活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团市委以“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为目标,高效整合全市各级团委、学校、企业等资源,扩大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有效覆盖面,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目前,全市有青年志愿者服务队23家,注册青年志愿者近5万名,打造品牌志愿服务12项,累计服务时间超过132万小时。青年志愿者,已成为城市文明新风尚的生力军和最美名片。
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用行动播撒爱的火种
志愿活动是一颗颗爱心的凝聚。依托青年志愿者协会,我市志愿活动月月有主题、周周见行动。
今年1月13日,青年志愿者协会到沁水中村镇小学开展“梦想风车童鞋奔跑”少年儿童爱心集结捐赠公益活动,给孩子们送去了童鞋棉衣;1月22日,服务春运“暖冬行动”启动,青年志愿者们在春运高峰期为旅客提供志愿服务;2月25日,“文化暖人心、志愿伴你行”志愿服务活动在高平寺庄启动,为乡镇群众送上精彩的文艺节目;3月4日,“青春志愿行”——“雷锋月”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启动,青年志愿者协会和13个分会单位为社区居民提供义务理发、专业按摩、上门维修水管窗帘等17项志愿服务;4月13日,“同心同梦”公益活动在泽州县川底小学举行,为500多名学生带来50多个活动项目,征集微心愿300多个……
志愿服务源于心,献出爱心在于行。近两年,团市委在全市开展深化志愿服务年活动,持续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关爱贫困儿童、关爱残疾人、文明引导、环境清洁等志愿服务,形成常态化志愿服务格局。当一个个崭新的书包、一件件漂亮的棉衣、一套套精心挑选的文体用品和课外书送到留守儿童手中的时候;当不认识的“子女”在节假日探望空巢老人,慰藉他们孤独心灵的时候;当一个个精心准备的节目给光荣院的老战士带去欢笑的时候;当福利院的孩子跟着志愿者爸妈回家过周末的时候,一批批优秀的志愿者,一个个精品志愿服务项目,汇聚成了爱的暖流,滋润着困难群体孤寂的心田,也感化着更多群众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截至目前,我市注册青年志愿者49420万人,有23个青年志愿者团体分会,志愿者们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播撒着爱的火种。
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2016年6月,由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等6部门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评比活动启动,在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个项目中,我市推选的“七彩假期”项目脱颖而出,获得银奖。截至目前,我市共有4个志愿服务项目获得全国大奖。
2011年,我市第一间“七彩小屋”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成功挂牌,短短6年时间,在各县(区)共建起22家“七彩小屋”,每年开展“七彩课堂”8000多小时,为4万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提供学业辅导、科普、亲情陪伴、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爱心帮扶志愿服务。这些小屋共投资28万余元,绝大部分来自社会的爱心捐赠。在此基础上,志愿者协会还延伸开展了“七彩假期”系列志愿活动,丰富留守儿童假期生活。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走在全省前列。
2008年,团市委发起爱心家庭助养项目,经过认真筛选、初步融合、深度融入,35个志愿者家庭与市社会福利院35名孤残儿童结成助养家庭。每个周末,志愿家庭都会接助养的孩子回家,让其感受家的温暖,至今已经坚持9年。
“关爱农民工子女是共青团履行基本职能、体现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陈凤青说,为把“关爱行动”做深做透,团市委在全市农民工子女集中学校、社区开展志愿结对工作。目前与66所学校、16183名农民工子女结对,50名项目专员致力于“关爱行动”,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成“品牌”。我市在开展志愿服务的同时,把打造志愿服务品牌作为推动志愿者活动开展的动力,在扶老助残、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领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形成了阳光助残、七彩假期、福利院儿童家庭助养、社区帮贫济困等12个品牌项目,社会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越来越高。
志愿服务成“品牌”。我市在开展志愿服务的同时,把打造志愿服务品牌作为推动志愿者活动开展的动力,在扶老助残、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领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形成了阳光助残、七彩假期、福利院儿童家庭助养、社区帮贫济困等12个品牌项目,社会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越来越高。
“桌上足球太好玩了,我从来没玩过这么多游戏。”“平衡踩踏车可真神奇……”3月21日,由团市委牵头组织的“同心同梦”关心关爱偏远山区未成年人公益项目在泽州县李寨中学启动,为学生们带来了体感游戏、法治宣传、交通消防知识游戏、点亮微心愿等33项活动,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同心同梦’活动是七彩课堂、社会实践活动、七彩假期等品牌活动的叠加,共设计65个活动项目,不仅要给偏远山区的孩子送知识,还要送欢乐。”团市委书记杨洋说。截至目前,“同心同梦”活动已先后在泽州县李寨小学、川底中心小学、陵川县西河底明德小学、崇文镇沙上头寄宿制小学开展,近3000名青少年受益,帮助近百名孩子实现微心愿。
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成为青春晋城一张新“名片”
曾有人调侃,“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为了让雷锋叔叔在晋城“安家”。团市委积极完善青年志愿者及志愿者团队管理办法,从志愿者招募注册、活动保障、服务标准等方面进行规范,确保志愿活动的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持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青年是志愿者的有生力量。为了把更多有能力有爱心的年轻人吸引到队伍中来,团市委积极与太原科技大学晋城校区、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晋城技师学院等联合开展活动,想方设法吸引青年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同时在全团开展推动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工作,并对志愿者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去年底,“志愿中国”APP在我省运用,实现了志愿服务时间累积和提供志愿者保险两大功能,完善了认证、培训、考核、激励的保障机制。
经过几年的常态化建设,我市的志愿服务从以往的全市一个志愿者协会,形成从上至下志愿协会管理机构的全面覆盖;从以往松散的社会志愿者,到如今统一规范的专业志愿服务队伍;从单纯依靠团市委、县(区)团委管理,到大中型企业、学校建立志愿服务队,推动了志愿服务的蓬勃开展。
近年来,在我市举办的各项重要活动中,总能看到青年志愿者的身影。全国造林绿化现场会、棋子山国际围棋文化节、“寻根炎帝文化 梦回大美高平”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中,来自全市各级团组织、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参与其中,为活动提供了全方位服务,成为活动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成为城市文明的新“名片”,赢得了大会组委的认可及社会各界的赞誉。
结合正在开展的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团市委充分发挥志愿者力量,建立“促创建、送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引导广大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文明礼仪宣传、文明交通志愿服务、爱心送考、清除小广告及打扫卫生等志愿服务活动,树立了社会文明新风尚,为建设美丽晋城汇聚着青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