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文明之花处处盛开。
在我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地奉献着爱心,向无数有需要的人伸出援助之手,送出关怀。他们不求回报,志愿奉献于社会,温暖人间。他们就是志愿者,他们的身影更是这座城市一道靓亮的风景线。
今起,本报开设《志愿者在行动》专栏,讲述志愿们的感人故事。
11年来,每年的6月1日早上8点45分,在圣亚购物广场通往市福利院的路上,一辆满载米面油鸡蛋零食的卡车准时出发,沿着这条轨迹,将圣亚人的爱心和温暖送到福利院孩子的手中,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6月1日,听到圣亚购物广场的车来了,市福利院院长王翠松早早就到门口。王翠松告诉记者,每年各企事业机关单位给福利院的捐赠,他们都会仔细登记。
圣亚购物广场的四十多名员工一进入院子,熟门熟路地将米面油全部都从卡车上搬下来堆放在餐厅旁,方便福利院员工整理。放下了东西,每人提了一袋零食拿在手中,送给在院子里做操的小朋友。王翠松一边走,一边感叹:“时间过得真快,都11年了。”王翠松说,还记得第一年的时候,那时候市福利院还在中原街,那也是市福利院最难的时候,每个孩子一个月加上医疗费用也就185元,这些钱显然是不够的。
市福利院举步维艰,就在艰难的时刻,王翠松接到了圣亚购物广场工作人员的电话,见面后他们问市福利院最需要什么?王翠松想都没想就说米面油。“六一”那天,米面油真的送到了。王翠松说,她一直都忘记不了那个时刻,满满一大车的东西,“他们想得更周到,给孩子们添加有营养的鸡蛋、奶,还有衣服和书本。”三万多元的物资,足够市福利院的孩子们用上一个月,真是解决了他们的大问题。说到这里,王翠松院长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感谢。她说,多亏了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好心人,市福利院走过了最难的几年。
如今孩子们每个月的生活标准提高了,市福利院也搬在了宽敞的地方,设备完善,孩子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在院子里,孩子们正在开心地表演着节目。李中华是圣亚购物广场的一名员工,她亲眼见证了这十一年来市福利院的每一个细节。她告诉记者,第一年刚接触到孩子们时,看着孩子们一张一张渴望的脸,还有陪着孩子们做游戏,看孩子们演节目,度过了一个难忘而愉快的节日。临走,看着孩子们不舍的眼神,她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明年一定还要来。如今,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第十一次来了,这期间很多次,他们都曾带着孩子们一起去公园玩,陪他们吃饭,给他们买衣服,与孩子们之间建立了浓厚的感情。
“11年了,很多孩子都已经长大的,有的已经长大成人,有的上了大学。虽然每年都能看到新面孔,但对于我们来说,给每一个孩子送去温暖的心是一样的。”李中华说。
不光是孩子们换了一批又一批,圣亚购物广场来献爱心的人也在变换,但是不变的是他们对市福利院爱心的坚持。“11年前,市福利院最需要的是物资,现在他们需要的东西已经变了,明年我们也会将我们的爱心方式进行改变。”圣亚购物广场总经理戴启星说,他们希望能够送给市福利院孩子们最需要的东西,让他们感受到最真切的温暖,同时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的孩子们如今已长大成人,他们也愿意帮助孩子们解决一些就业岗位,从根本上帮助孩子,也希望在他们的带动下,有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帮助市福利院的孩子们。(本报记者 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