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梦瑶 昔日荒坡污水,如今植被茂密、绿水淇淇。
5月30日,记者行走在丹河龙门湿地公园内,目之所及,蓝天碧水、鹅鸭游弋、步道蜿蜒、草绿花香,山体、湿地、飞鸟相映成趣,极尽自然生态之美。悠闲的市民,有的三两相伴、有的携亲带友,或观景、或赏花、或娱乐,尽情享受着身边的自然美景。
然而,让人无法想象的是,几年前流经这里的丹河却是“满目疮痍”,由于沿途的工业污染,导致水体黑臭、鱼虾绝迹,夏天更是熏得人不能靠近。丹河流域污染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更是广大市民的期盼。
“不仅要让碧水清波重回丹河,还要充分利用好丹河水,把丹河沿岸变成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改善丹河生态环境治理丹河污染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生态工程,规划建设全长约16公里、总规划面积约32平方公里的湿地公园和综合型城市绿道。首先通过建设人工湿地对丹河水进行净化,建成占地面积达1291亩的垂直流人工湿地,日可处理污水8万吨,使丹河水质得到显著改善;从2014年12月起,又启动了规划面积达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景观工程建设,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近2亿元,建设完成包括园林景观绿化、土方地形整理、园路广场建设和水电基础设施等内容。目前丹河湿地公园已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游憩、文化娱乐、科普教育、生态保护、水质净化、调水泄洪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生态区域。
丹河龙门湿地公园以水为魂,林水相依,内容丰富,亮点突出。“作为全园核心区,共有3个生态停车场、4条木栈道、1座吊桥、7座湖心岛、3处小型人工湿地、11个小游园等。公园的主要特点是水域面积比较大,植物花卉品种多,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效果。”泽州县林业局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卢向峰边走边向记者介绍,核心区又分为滨水活动区、亲水休闲区、山林游赏区三大功能区。记者在现场看到,位于陵沁桥以北的滨水活动区是游人最集中的区域,亲水平台、木栈道、码头、吊桥等处随处可见游人的身影;亲水休闲区有园内最开阔的水面,芦苇荡漾、水鸟嬉戏,是散步游憩的好选择;山林游赏区内乔灌花草搭配,彩色树种相间,随风飘来的阵阵清香让人陶醉。“丹河龙门湿地公园不仅生态效益显著,更是个惠民工程。”
除了改善生态、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效益,丹河龙门湿地公园还兼顾开发优势资源、焕发城市活力、助力增收致富等社会经济效益。在公园北广场出租观光车的王阿姨是高都镇东刘庄村人,丈夫常年在外打工,之前她除操持家务后便“无所事事”,公园建成后,她不用出村每月就能挣上千把元。像王阿姨这样的附近村民还有很多,有的建起了小规模的采摘园、有的开了农家乐、有的卖起了土特产,实现了增收。
据了解,目前,泽州县政府正在筹划丹河龙门湿地公园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工作,由泽州县水务局负责的二期工程也已完成招标,即将动工建设。工程全部完工后,丹河龙门湿地公园将成为我市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