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胎”11年,投资逾亿,依旧“难产”,上云台“魔咒”如何解除?

[导读] 2006年,商人郑书文一举拿出2000万现金,投资开发位于陵川县夺火乡勤泉村的“上云台”景区。时隔11年,这个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从郑书文口袋里“吸金”1.1亿元,吸光了他的全部身家,外带负债千万,却没有卖出去一张门票。“上云台”景区像被谁施了“魔咒”,这个怀

投资建设一路绿灯,景色优美游客认同,但截至目前却门可罗雀,释放不出一丝产出回报,上云台景区仿佛被施了“魔咒” ——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这既是诗仙李白描述人间胜景,亦是陵川人郑书文11年来坚守的一个梦想。2006年,商人郑书文一举拿出2000万现金,投资开发位于陵川县夺火乡勤泉村的“上云台”景区。时隔11年,这个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从郑书文口袋里“吸金”1.1亿元,吸光了他的全部身家,外带负债千万,却没有卖出去一张门票。“上云台”景区像被谁施了“魔咒”,这个怀胎11年的“难产儿”该何去何从?郑书文迷茫了。

1

2006年之前,郑书文当过陵川县礼义镇北街村的村主任,干过煤炭运销,开过水泥厂,建过商贸城,可谓富甲一方。自从干上旅游,郑书文说,他“经商没有失败过一次”的幸运被打破了。“无论我怎么努力,我只感到越陷越深。”在前不久举行的上云台端午文化节开幕式上,郑书文这个七尺男儿当众撒泪了。

“云间笑语,使君高会”。2006年夏,郑书文与妻子去河南焦作上云台景区游玩,下索道后两人不慎迷路,兜兜转转,竟然发现走“回”了陵川!原来,云台山的山顶就在陵川夺火乡勤泉村境内。“山下旅游发展得那么好,山上风景有过之而无不及,却荒废着没人开发,实在太可惜了!”郑书文心动了。

那一年,郑书文在礼义镇建设的一座商贸城刚刚成功脱手,加上之前干煤炭运销的积蓄,他一次性拿出2000万元,一脚踏进“旅游”这片海。

郑书文的投资首先用于景区的交通建设。他把勤泉村周边十几个自然村的500多名青壮劳力都请来,不分白天黑夜地干,五年后,一条14.75公里的旅游大通道打通了,景区内5公里的步道铺好了,3万平方米的停车场建好了。期间,他还花300多万元,请北京一家旅游规划设计院为景区制作了开发方案和可行性报告书;花100多万元,请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制作了景区风光宣传片;花数十万元,在一些媒体发布了景区广告。至2010年年底,总面积30平方公里的上云台景区一期工程基础建设完工,郑书文全部身家8000多万元都搭了进去。这时,景区还有二期、三期建设很多工程还没有启动,郑书文再也拿不出钱来了。

至2011年初,郑书文已经出现资产负债状况,万般无奈,忍痛决定休整。2011年—2016年,5年多的时间里,郑书文从众人的视野里淡出,把自己“雪藏”起来,上云台景区的建设亦宣告搁置。

“5年当中,我像一个麻木的机器人,偶尔也出去旅游旅游、学习学习,但却有种心如死灰的感觉。2016年年初,山西省两会上吹来‘旅游转型、政府引导’的暖风。省政府提出,要巧妙地运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引导规划开发建设旅游……我的心又活了。这一年,由政府主导的‘壶关大峡谷——王莽岭——凤凰欢乐谷——上云台’旅游公路建设施工了,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郑书文说。

同年5月,郑书文又筹来一笔上千万元的资金,开始完善景区内的安全设施和规范化建设,目前接待中心等已经到位,具备开放条件。

2

纵观上云台景区的开发历程:投资建设一路绿灯,景色优美游客认同,但截至目前却门可罗雀,释放不出一丝产出回报——上云台仿佛被施了“魔咒”一般。这正是郑书文的痛点所在。

“焦作的云台山与陵川的上云台,一脉相承,但是云台山风景区却贵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相反,上云台却寂寂无名,未被外界所知。每念及此,我忧心如焚。”郑书文说。

郑书文透露,河南省与陵川县毗邻,是马武寨、武家湾、王莽岭、凤凰欢乐谷等陵川旅游目的地的一大旅游客源市场。前些年的时候,他可没少往河南跑,去推介上云台景区,但每到一个地方,人家一听说景区名叫‘上云台’,就婉言谢绝了。“可能是考虑到与云台山景区存在利害冲突吧!总之,几次下来,我就没有了信心。后来,随着资金链的中断,景区的对外营销也随之搁置”郑书文说。

“目前景区的二期工程刚刚启动,急需社会资金投入,用于建设酒店、休闲度假区等。同时,景区的营销工作也重新启动。我迫切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投资机构等能给予我必要的扶持和引导,让上云台步入正规发展道路。”郑书文说。

2006—2010年,上云台第一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五年期间,仅给当地农民工创造劳务收入这一块,就支付近千万元,帮助农民工提高年收入整整3倍,达到了人均年收入2万元。郑书文说,他热爱陵川,热爱陵川人,更热爱上云台这片梦想的热土。“有朝一日,上云台腾飞,我希望周边的父老乡亲年收入提高十倍、几十倍”!郑书文说。

本报记者 吴希莲

标签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