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皇氏仓颉造字起始羊头山

[导读] 太行山系之巅峰,有一座“羊头山”,兹山曾孕育了华夏民族的始祖——神农氏炎帝和史皇氏仓颉

在古老的太行山系之巅峰,有一座“羊头山”,兹山曾孕育了华夏民族的始祖——神农氏炎帝和史皇氏仓颉。在这里诞生了两大文明体系,即“农耕文明”和“汉字文明”,有力地推动力原始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大迁徙、大变革,成为历史上不朽的发明创造。

羊头山出土的鱼贝。

郎公山上的史皇氏仓颉秘笈

郎公山,位于高平市与长子县交汇处,系上党地区三大神山之一。南为高平,北乃长子,为两县之界山。东与羊头山相唇,西与丹朱岭相连。之所以称为“神山”,是因为她有着神秘般的历史传奇故事。

“三大神山”之祖是羊头山,为神农氏炎帝故里,神农的儿子柱出生于兹山,能种百谷百蔬。神农十七世而有天下,创立了中国最古老的“伊耆国”,在长治县黎都。早期的石年神农就生活于这里,除榆罔炎帝南迁之外,其他七世炎帝之宗基本上归葬于此。郎公山,为仓颉发明中国汉字的奇山居所。相传被炎帝封为郎官,因官得姓,因职获名,故为“郎公苍颉”。黄帝为政时,苍颉受封为侯,任左史官。被后人尊荣为“史皇氏侯冈仓颉”。“仓”同“苍”用。丹朱岭,即尧帝封其长子丹朱于此故名,长子县也其得名。

2007年6月23日,山西商报以《高平发现朗姓苍颉古庙建筑群》为题,报道了李玉振撰写的学术文章。之后,太行日报又在10月9日,以《高平朗苍颉汉字最早创始人》为题,报道了李玉振撰写的文章,河南、陕西不少专家学者纷至沓来,专程来调研、考察,引起社会热议和关注。

伏羲氏与神农氏炎帝结绳之政

有古籍记述,仓颉是伏羲氏时期之人,为伏羲之臣。《历代神仙通鉴》记述:“伏羲氏有臣仓颉,姓侯冈,名颉。”《帝王世纪》记载:“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造《书契》。”《图说·引孔安国》言:“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孟县志》记载:“伏羲时,德浴天下,河图出于孟津。”说明早在伏羲氏与女娲之时,已经有了结绳之政的文字,形成《书契》。《帝王世纪》还记载:“其史仓颉,又取像鸟迹,始作文字,史官之作,盖自此始,记其言行,策而藏之,名曰《书契》。”再次补充说明,炎帝《本草之书》,黄帝《书契》,明显晚于伏羲氏。有考古学者认为,伏羲氏细石器时代,在公元前10000万年之前。

无怀氏之后,为神农氏与炎帝。两者是一个重要更替点,在此更替点上,神农氏代替了无怀氏,成为中国古代第一个称帝的农耕文明始祖,跨入新石器时代早期。司马迁《史记·食殖列传》记载:“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吕氏春秋·审分览》记载:“神农十七世有天下,与天下同之也。”《管子·侈靡·第三十五卷》记载:“故书之帝八,神农不与存,为其无位,不能相用。”所以说,《吕氏春秋》又补记“神农十七世有天下”,再到“八世炎帝”,足有25代人之久。古典文献记载,仅“八世炎帝”就执政了530年。按以下公式计算,伏羲氏到无怀氏为“十五世”+“神农十七世”+“炎帝八世”等于“四十世”,上千年的人生历程。因此,中华汉字文明史,绝非仓颉一代之功。

其实,羊头山的历史十分久远。1986年10月,高平市文物局在羊头山脚下神农镇发现一处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大约两三百万年至一万年。1995年春,又在神农镇李家庄村北发现一处细石器文化遗址,采集石器制品80余件,距今在2.6万——1.4万年。相传此为神农尝五谷之地。2007年2月,在高平南城办事处北陈村东的“小陵山”上发现一处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遗址。文化遗址的不断发现,为研究神农氏炎帝与史皇氏仓颉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科考依据。

郎公仓颉造字绝非一代之功

根据羊头山地区的传说,在黄帝为政时,朗公仓颉可能已经老矣,黄帝封其子冈为侯,任左史官,世袭父职,故称“侯冈仓颉”而盖世。从郎姓与侯姓的来历分析,虽然不属一姓,但都有历史的渊源性,均是由官衔而得名。在中国古代的姓氏命名中,以职衔命名,多属于赐姓,或者后人为纪念祖宗的荣耀,继而沿袭,臣民一般没有自行获得姓氏的权利。就是后人在仓颉前面加冠以了“史”字,尊荣为“皇”,变成事实上的“史皇氏”。如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称“史皇产而能书”。“郎公仓颉”与“侯冈仓颉”,极可能是一族父子,为两个不同时期的封姓仓颉。八代“炎帝世号”就是例子。

“侯冈仓颉”为黄帝的左史官,为黄帝整理出《书契》成名盖史。其实,人们淡忘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前面所讲,伏羲氏早有《书契》在先,炎帝有《穗书》、《本草之书》,黄帝后有《书契》,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是谁为伏羲氏著写《书契》?又是谁为炎帝编著《穗书》与《本草》?自然而然,在炎黄之前,必然就有一个造字的祖先,这个祖先是谁?答案也是仓颉。仓颉能活千岁吗?仓颉造字之祖的说法,绝非一代之功,乃集数代之大成也。《五帝世纪》记载:“神农氏后代子孙,道德衰落。……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只是后人以黄帝执政为纪元,重新划定了仓颉始作的“近史”而已。

本文引出“郎公仓颉”与“侯冈仓颉”,实为一人。在历史的变革中神农氏与炎帝在历史上也并非一人,而在现实中却合为一人。《帝王世纪》记载:“其史仓颉,又取象鸟迹,始作文字。史官之作,盖自此始。”《荀子·解蔽》记载:“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鹖冠子·近迭》记载:“仓颉作法,成史李官”。鹖冠子提出一个新观点,仓颉发明了造字的方法,成史者为“李官”。这个“李官”又会是谁呢?笔者认为“仓颉”之名,应当是历代造字先师和收集整理文字史官的总称。

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指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

“史皇氏仓颉”是造字祖先。一个人不可能造出洋洋几万个汉字,汉字的形成是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所在。仓颉仅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人物,最早可能是通过绳子作标记、记符号,来反映先民们每天的劳动成果。用绳子打结的方式,记录仓库粮食、猎物的多与少、增与减。以数字为先导,以图形为构造,以图意为文字,最终产生声形象貌的方块汉字。宋代,罗泌著《路史》云:“史皇神农后,盖神农已作《穗书》,书与穗相因,起今上党羊头山,神农始种五谷,西连仓颉古庙,乃知苍颉君天下者,非臣也。”《鹖冠子·王铁》记载:“天雨粟,鬼夜哭。主是之时,至德衰矣。”

侯冈仓颉终卒归葬利乡亭

根据史料记载,仓颉诞生于农历三月二十八,居陕西省白水县北塬乡扬武村。《中国名人名胜大辞典》记载:“仓颉,史皇氏,今河南省南乐县吴楼村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仓颉居杨武,卒葬之利乡亭。”李玉振学者考证,陕西白水县仓颉庙创建于东汉延熹五年,而河南南乐县吴楼村仓颉庙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比陕西白水县早八年,原庙在1945年被日本鬼子烧毁,古碑等文物亦再后来被毁,我们所看到的庙宇是2007年重新修建的建筑。

高平永录乡东庄村仓颉古庙大殿华梁记载:“元大德元年十月(1297)竣工”。郎公山古庙大致建于唐代李隆基之手。据《唐玄宗传》记载: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冬,李隆基外任潞洲别驾,郎公山参拜仓颉,至天宝五年(公元746年)九月,玄宗下旨为自己立生祠,在郎公庙殿前增修了元帝殿。今尚存《重修元帝殿碑记》,相传庙后有仓颉墓,现已不存。

通过《路史》记载“史皇神农后,盖神农已作《穗书》,书与穗相因,起今上党羊头山,神农始种五谷,西连仓颉古庙,乃知苍颉君天下者,非臣也。”“起上党羊头山,西连仓颉古庙”之记,结合《唐玄宗传》记载:“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冬,李隆基外任潞洲别驾,郎公山参拜仓颉”。足以印证在唐、宋之前已经有之。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