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以来,在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全省经济出现明显回落的情况下,晋城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排位前移,但必须看到,经济运行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需要予以高度关注。
1、畜牧业生产出现回落。一季度,晋城市主要畜牧业产品价格有所下降,生猪由年初的8.7元/斤下降至近期的7.5元/斤以下,鸡蛋批发价格由年初的3.9元/斤下降至3.0元/斤左右。受此影响,作为全市农村经济支柱产业的畜牧业生产呈现一定的回落态势。猪、羊、禽出栏分别下降0.9%、1.1%和8.7%,肉类总产量3.3万吨,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2、工业经济面临增速欠账和能耗上升的双重压力。一季度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不达18%的预期目标,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现有规模工业生产能力接近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相对不足。今年一季度,晋城市煤炭、化工、电力、煤层气和冶铸等行业的主导产品产量均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比如,2月份,化肥产量达到21.1万吨(折纯),是历史最高月产水平,化肥的产能利用率接近100%.3月份原煤产量899.8万吨,也是近年来最高月产量。焦炭、精甲醇、二甲醚、煤制油、钢材、铸件等产品产量也都达到同期历史最高水平。而新建企业投产不多,或不能达产达效,对工业增长形不成有效拉力。二是受市场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生产萎缩。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国内经济下行趋势逐步明显,晋城市新兴接替产业受此影响较大,部分企业生产明显萎缩。一季度,晋城市新兴接替产业增速仅4.7%,其中装备制造业下降了25.7%,影响规模工业下降1个百分点。此外,煤炭、钢材等主导产品价格回落,也对工业增长带来了影响。
与此同时,工业能耗的快速上升对节能降耗的压力已经凸显。初步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为290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3.8%,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上升6.3%.据此推算,一季度全市全社会能源消费达440万吨标准煤,已占到全年能源消费预期总量的33%,超出序时进度8个百分点。能耗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化肥、电力等企业能耗的大幅增加,一季度全市电力行业能耗增长46.5%,化工行业能耗增长29.0%.
3、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还需付出艰苦努力。今年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虽然保持高位增长,但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一是序时进度慢。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0亿元,按照全年增长30%、完成655.4亿元投资的预期目标看,序时进度只有7.5%,这虽然和投资的季节性因素有关,但无疑后三季度的压力很大。二是部分县区投资增速低。以占全市投资比重最大的城区为例,一季度实际完成11.2亿元,增长20.3%,低于全市平均增速23个百分点。三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不快。1月份,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5%,1—2月份下降34.7%,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止降回升,但同比增长只有20.3%,仍低于全市投资增速23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的带动作用还有待提高。
三、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针对全市当前经济运行态势和存在的困难问题,建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巩固当前经济平稳较快运行的基础,确保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为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扎实的基础。
1、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项目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后劲和潜力所在。按照“项目落地年”的要求,要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和项目单位的主体作用,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储备和引进一批优势项目。要注重项目投资结构,在大力引进和建设转型标杆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新兴产业项目的同时,针对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偏低的实际,注重引进和建设一批规模大、有市场需求的三产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缓解节能降耗压力。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已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已开工项目加快建设、已投产项目努力达产,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2、紧紧抓住工业经济这个主力军。晋城市工业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高达65%以上,必须紧紧抓在手上。在当前工业经济面临多重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必须继续突出“以煤为基”,加快资源整合矿井的改造复产和新建矿井的建设,提高煤炭洗选率,确保煤炭产业平稳有序增长,夯实煤炭产业基础地位。必须努力推动“多元发展”,高度关注煤层气、煤化工和煤机、汽车零部件、电子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要加强与富士康集团的对接,确保已投产项目正常运行,已开工项目加快进度。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的关系,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控和考核,调动企业自身节能降耗的主动性、积极性,确保经济增长和节能降耗两不误、两促进。
3、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个着力点。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2011年全市农民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高出3.4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又高出0.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局面虽有所改变,但收入差距之比仍然高达2.8以上。要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加,需要继续大力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通过做大特色农业,做强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开发,促进农民就地增收。需要在引进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注重扶持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需要优化创业环境,放宽创业门槛,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