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技术创新的强大引擎 加快形成以技术创新支撑的产业和模式

[导读] 近年来,我市以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为着力点和突破口,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推进转型升级,通过产学研合作活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充分利用,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金鼎煤机8.2米大采高液压支架
金鼎煤机8.2米大采高液压支架

金鼎煤机8.2米大采高液压支架创造了护坡高度最高、工作阻力最大等多项世界第一,不仅满足了大采高工作面支架使用的要求,而且对改善顶板维护、软底条件下移架和减少粉尘等具有重要意义。该高端支架制造精良、各项技术指标先进,而且其完美的焊接工艺、过硬的焊接质量成为金鼎公司高端支架生产的代表之作。李石 摄

技术创新为发展注入新动力

近年来,我市以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为着力点和突破口,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推进转型升级,通过产学研合作活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充分利用,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为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开展技术研发活动,2008年,市政府出台了《晋城市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积极开展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管理以及组织企业申报省级、国家技术中心。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企业技术中心60户,其中国家级1户、省级13户、市级46户,基本上形成了以国家级技术中心为龙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体系。2015年,我市13户省级技术中心投入研发经费3.76亿元,占全年销售收入的2.52%,实施技术创新项目85项,拥有有效专利148项,参与标准制定20余项,开发仪器净值达到1.46亿元,拥有硕士以上及高级技术人才122名。

产学研合作活动深入开展。围绕解决制约煤炭清洁利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等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近年来,我市多数企业与相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产学研合作关系,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人才资源,采用各种方式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增强企业技术竞争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近年来,通过对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充分利用,我市传统产业得到了改造提升,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仅促进了产业升级,增强了竞争力,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自主创新能力,为进一步开展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企业研发创新活动日趋活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企业拥有专利600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150余项,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0余项。其中,金鼎煤机公司生产的8.2米大采高采煤机和大采高液压支架等20余种产品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绿洲公司生产的大麻纱、布等50余种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彤康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山楂干红、清慧机械制造公司生产的轨道交通配件——轴箱等100余种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创新能力弱仍然是“瓶颈”

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意识亟待增强。受资源禀赋优势、过去十年煤炭市场“黄金”价格和技术创新存在一定风险以及当前社会“山寨”风气盛行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企业崇尚“拿来主义”,热衷于“挖墙脚”“假合作”,习惯于模仿跟踪,缺乏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长远追求。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财政引导支出比重偏低。国际上一般认为,企业的R&D投入强度在2%能勉强维持生存,在5%以上才具有生命力。据初步统计,我市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1%左右,低水平研发经费投入,直接阻碍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制约着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市219家规模企业虽然拥有60户各类技术中心,但真正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掌握核心技术的很少,层次不够高,行业带动作用不明显。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虽然我市近年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措施,营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鼓励企业引进和培养各类技术人才,但受微观人才环境不理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氛围相对淡薄以及企业整体规模小、科技含量少、科技人员待遇低等多方面条件限制,多数企业难以引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高层次的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尤其匮乏,直接影响了我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营建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产业体系与发展模式

我市的工业产品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将会处于下风,因此要把握竞争主动权,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形成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

强化政府引导,调动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一是营造技术创新氛围。围绕煤化工、冶铸、建材、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传统产业升级和提升新兴产业竞争力,联合相关科研院校、科技专家、龙头企业定期召开技术创新沙龙,开展交流与合作,培育激发企业创新意识;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技术创新典型及成效,从政府层面鼓励创新活动、肯定创新成果,引导企业自觉、自愿创新。二是引导企业确立持续创新的理念,使企业能够主动进行技术创新,追求技术进步。三是落实好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

建立健全机制,优化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一是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自主创新投入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重点产业转型的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增强企业发展动力。二是支持企业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市级技术中心建设力度,增加市级技术中心数量,扩大市级技术中心覆盖面,逐步在交通物流、商贸流通、工程建筑、现代服务业等行业开展技术中心认定工作。兰花科创等有条件的省级技术中心要加大技术中心建设力度,注重提高质量和水平,争取“十三五”期间进入国家级技术中心行列,实现我市地方企业国家级技术中心“零”的突破。三是加大技术创新考核力度。逐步将技术创新相关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建立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惩,充分调动各县(市、区)积极性,形成推动技术创新的强大合力。四是支持创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在政府采购、示范工程中率先应用创新型产品和技术。

强化人才战略,夯实企业技术创新基础。只有拥有了具备创造力的核心人才,企业才有开展自主创新的可能性。因此,要鼓励支持帮助企业引进一批、培养一批、选拔一批高技术人才充实到技术创新队伍中,给平台、给地位、给待遇,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形成梯次合理、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为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智本”。

组建技术联盟,加大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力度。要深入研究产业结构现状及技术发展瓶颈,围绕我市煤层气、装备制造业等重点发展产业,结合传统产业升级及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组建由龙头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参与的产学研技术联盟。建立一批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实施一批自主创新及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有效增强我市企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标准和专利战略。“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这种国际上流行的说法充分证明标准和专利的重要性。要把标准建设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点之一,引导企业出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标准,进而将企业标准提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激励企业通过技术标准确立产品市场地位,维护有利于自己的标准秩序,通过标准化战略,取得市场主动权;鼓励专利标准化,通过把专利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提高行业竞争力,保护企业知识产权;鼓励企业通过市场潜在需求的研究,开发具有先进性和新颖性的产品,追求产品的技术水准,确保市场竞争力;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根据企业需求研发重大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为全市重点企业、优势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不仅成为技术的引领者,还要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增强我市企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