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晋城讯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泽州县坚持从细处谋划、实处着力,深入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逐村摸排全县600个行政村(社区),与1190名老党员,1204名村民代表、798户困难家庭、169名信访群众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发放了上万份调查问卷。重点分析“软”、“乱”、“穷”的深层原因,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做到整顿措施精准、具体、实用,帮助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挺直腰板跟上趟”。
精准界定整顿对象。为防止以好充次、以中充次、轮流坐庄等问题,县委组织部聚焦“三类问题”,联合县纪委监委机关、统战、政法、民政、信访等部门共搜集相关线索160余条,全面掌握村干部违法违纪和农村信访矛盾情况,明确调研摸排重点。在27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带队逐村(社区)进行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县委组织部召开综合分析研判会议,对逐村调研提出的拟整顿对象名单和问题清单进行再识别、再研判。共确定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共44个,涉及15个乡镇,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7.5%。
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县委全面领导统筹,县级领导带头参与,“一村一策”形成整治方案,明确整治步骤和完成时限。按照“四个一”要求,共向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派出23名县处级领导干部,43名乡镇包村领导干部、44名第一书记、41个县直结对单位,开展集中整顿,做到问题不解决、工作不脱钩,力促软弱涣散村整顿提升。
靶向施策破解难题。一是选优配强“领头雁”。 对全县4021名村“两委”干部进行联审“回头看”,对34名受到过刑事处罚、4名受到留党察看、1名被开除党籍的村“两委”干部全部进行了清理和补齐配强,新调整任命了3名村党组织书记,按照程序要求选举了5名支委委员,确定村党支部书记主持村委会工作5名,对村“两委”成员分工进行了优化,每村储备2-3名名后备干部,倾斜发展35岁以下年轻党员,使村级班子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二是提升能力素质。通过实施农村“两委”干部学历提升工程,改善队伍结构,提升综合素质。结合主题教育,通过上党课、专题培训、集中学习等形式,围绕脱贫攻坚、党建业务、产业发展等,对村“两委”干部进行集中培训,提升素质能力,拓宽工作视野。全面实施农村党组织书记县级组织部门备案管理制度和村“两委”干部县级部门联审制度,对村干部进行动态管理,具体事务责任到人,确保有人管事,有人办事,提升服务群众能力。三是集中化解信访矛盾。县级领导对所包联乡镇中信访矛盾突出、存在问题隐患的村重新走访,摸清矛盾问题根源和群众诉求,建立“问题台账”,逐村逐项进行集中分析化解,对需要其他县直部门配合解决的问题,由县级领导沟通协调,村“两委”干部主动与信访群众面对面商讨解决办法,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矛盾问题。四是加强对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指导督促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落实“三会一课”、“5+N”主题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和村干部坐班值班制度,着力强化依章办事、规范运行的意识和自觉性。因村干部受刑事处罚被列为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以村为单位集中开展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整治软弱涣散村的过程,变成党员干部接受警示教育的过程,让更多的党员干部绷紧法纪之弦,严守制度底线。五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鼓励和支持村党组织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针对政策项目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土地资源分散在农民手中等问题,突出党建引领、部门联动、各方参与,整合各类政策、项目、资金、资源、信息,集中向软弱涣散村倾斜,实现效益最大化,最终达到贫困群众受益、基层组织不断加强的效果。六是办好一批“民生实事”。部分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阵地进行了整修和升级,打造了一批村级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定期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使软弱涣散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有了基础、有了保障、有了平台。同时,结合正在开展的“三服务”工作,针对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冬季供暖、旱厕改造、生活用水用气、村容村貌、整村搬迁等问题进行实地解决,对于工程量小、近期能够解决的,马上动工建设;对于短期内难以实施的,制定建设规划,并耐心向群众做好解释,共计完成惠民实事200余件,切实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有先进必然会有后进,有强项必然会有软肋。泽州县将抓常抓长,既“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下硬功夫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又要直面问题,攻坚克难,确保整顿见效、成果巩固、整体提高。(贾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