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平市西北部的高山峻岭之下,有一位精神矍铄身板硬朗的古稀老人,他长年奔波在山峦河流与山乡村寨之间寻访、收集材料,进行着一件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写村志。这位老人名叫韩初元,寺庄镇伞盖村人,一名老党员。
韩初元当过多年的村干部,也承包过梨果园,种过大棚菜,养过猪。农闲时刻,他还爱好鼓捣八音会,什么掌鼓板、拉二胡、拉剧琴,都能拿得出手,是一个十足的农村“大能人”。2008年,年逾古稀的韩初元放下村里和家里的一切事务,和崔怀宝老人通力合作,写起了伞盖村的村志。
写村志,对于两个只有完小文化程度且年逾古稀的老人来说,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村名、山名、水名的来龙去脉,村里的人文景观、历史遗存,村周边的山川河流,都必须尽力追求真实有依据,所以,许多传说和事件必须亲自访问,并印证其真实性,才能整理成文。那几年,韩初元下晋城、上长治、去临汾、入沁水,到处寻访与伞盖村有关的长辈,再结合当地一些老人的谈访,写下了数万字的村志。
为了方便写作,韩初元搬到了自家院子前面的小平房里。然而就是在这区区的斗室之中,处处弥漫着文化气息。书桌上,整齐地摞着两沓厚厚的书本。墙壁上贴满了老人创作的诗词,有四首鸠山赋、两篇伞盖村景点目录,全部用毛笔书写,字体虽算不上颜体柳骨,却也工整有力。
“地方的古文化,是古人思想和文明的精髓,不能在咱这里断代了、遗失了,要把它整理成册,要让它世代流传下去。”谈起写村志的初衷,韩初元说道。
在韩初元、崔怀宝两位老人的努力下,伞盖村村志于2008年起草,2010年完稿,2011年经过了高平市史志办的审批。但因为缺乏资金,村志书稿仍未送出版社印刷,这几年一直搁在韩初元家里。谈到这,韩初元老人眼中泛起泪花,他多希望村志能够印刷成册,永远流传啊。 (王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