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光秃秃的山、凋敝的古城堡,已经是绿色的太行山、生态的美家园。”从1998年依托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发展旅游产业,到2016年承办首届阳城农业嘉年华,真正实现了农旅融合发展。目前,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已打造成一个由皇城相府景区、九女仙湖景区、农业生态园区、休闲度假庄园、皇城小康新村5大景区组成的国家5A级文化生态旅游景区。
把我的故乡做成你最好的远方,成为皇城村民安居乐业的新常态。
由此,全村300户880口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98%的村民都在村办集体企业就业,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万元,家家住着花园式别墅,享受着集中供气供暖。
村集体每年给每个村民定量供应粮油肉蛋菜生活补贴等6000余元,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每人每年增加600元的营养补贴;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享受1200元至3000元不等的养老补贴。
集体经济让皇城村民站起来
“青年跑光,田地撂荒,老人心慌,干部难当”。上世纪90年代初,皇城村与大多数中西部贫困山村别无二致。
在历届村“两委”的正确带领下,皇城村集体经济依托地下煤炭资源走向了壮大之路。
煤炭今天离不了,明天靠不上。1998年,皇城村将目光聚焦在了村里地上的另一个资源——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是清康熙皇帝恩师、《康熙字典》总阅官陈廷敬的官邸,陈廷敬辅佐康熙帝半个世纪之久。官邸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外城墙总长达800米,平均高度12米,宽度3米左右,总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是一座罕见的明清时期官宦宅居城堡建筑群。
那时候的皇城相府没有现在的知名度,与山西其他地方的明清大院一样,还是一座尘封在历史里的古城堡。
2001年,经过3年零4个月的施工,投资过亿元的皇城相府古迹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竣工,一步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华丽变身,一鸣惊人。特别是随着当年大胆投资电视剧《康熙王朝》在全国热播,皇城相府的品牌知名度也迅速提升。直到2010年12月,皇城相府晋级为晋城市唯一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与此同时,早在2003年就成立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皇城相府集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成为了一个拥有煤炭、旅游、农业等产业的现代化企业集团,2016年总资产达到70亿元。
“空着的袋子立不起来,没有实力的村子站不起来。”从挖煤到挖文化,皇城村的集体经济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皇城村也有了公共设施的建设来源,村里陆续建成文化休闲广场、农民公园、音乐喷泉、篮球场、图书室和活动中心等文化休闲基础设施,村民的生活实现了水电暖气一体化,达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村民们足不出村便实现就业增收,腰杆也硬了起来。
农旅融合让皇城村强起来
2016年,皇城村借鉴外省举办嘉年华的经验,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以“创新农业、创意生活”为主题,投资5000多万元筹办了“阳城县首届农业嘉年华”,踏上了农旅融合的新征程。
面对发展新常态,以陈晓拴为村党委书记的“两委”班子,将现代管理理念融入农村现代化建设,推进了农村产业创新、村务管理创新和村集体资产管理创新。
2016年,皇城村251名共产党员开展了“立足岗位作贡献、创新引领当先锋”主题实践活动,设立18种党员示范岗,开展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群众评议、党员互评、领导点评“三亮、三比、三评”活动,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一面改革的旗帜,一个创新的标杆。
围绕农旅融合发展,皇城村持续多年用多种多样的风景树绿化了东西两座荒山2680亩,基本做到了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投资1.8亿元高标准建设了总占地1072亩的农业生态观光园,分为采摘体验区、花卉观赏区、科技农业展示区、露地果蔬种植区、景观树木绿化区等。
在原来基础上,该村给每户发放了3万元的补助用于改造提升,全村70%的农户办起了高标准的“农家旅店”。统一编号管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安排人员,还带动周边村发展起300多家“农家乐”,仅此一项村民户均增收2万多元。
共产党员、相府庄园总经理王天亮是农业嘉年华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为了打造高品位、高水平的嘉年华,使之成为山西省现代休闲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几乎泡在工地,晒黑了脸庞,熬红了双眼,喊哑了嗓子。两届过后,农业嘉年华成为皇城村的又一个旅游新品牌。
农旅融合发展,延伸了旅游产业服务链,皇城村打造的“旅游景点+宾馆酒店+文化演艺+农家乐”大旅游格局,每年接待中外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3亿元,旅游产业成为全村的富民产业、绿色产业。村民们不出家门就实现了增收致富,过上了好日子。
“家里住洋房,门口守乡情。”陈晓拴曾用这样的表述来形容皇城村的幸福生活。
分好“蛋糕”让村民共同富起来
皇城村的企业都是集体经营,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村民的福利待遇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也一路飙升。
在皇城村,每人每年的股份分红达1万元,孩子们除了享受每人每年600元营养补贴,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研究生的学费均由村集体承担;村民病了住院,除医保报销外,其余由村集体支付;粮油肉蛋、水暖电气以及各类生活必需品,全部由村集体“埋单”,现在,村民人均享受的福利待遇已经达6000多元。
有本事把“蛋糕”做大,有智慧把“蛋糕”分好,成为皇城村乡村治理的一个亮点。
在实践中,皇城村党委摸索出一套既能调动生产要素积极性、又能让村民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时,注重效率,采取工资、奖金、股金分红相结合的办法,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一律实行“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二次分配则体现公平原则,把村集体的可支配收入分为三块,除了扩大再生产之外,全部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和增加村民收入。
皇城村通过村务公开将内容扩大到一切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把程序提到事前公开,比如,集体经济项目和公益事业的立项和建设、重要固定资产的购置与处置、集团企业占用土地补偿金的分配、全年预决算执行情况和年终收益分配方案等。
2016年,本着规范管理的原则,该村创新村务管理,成立了物业管理中心,对村民水电气暖、粮油肉菜等各项福利统一管理,核定标准,定量供应,货币化发放,促进节约,彰显公平,得到了村民的肯定和拥护。
“村民的获得感强,干部干事的劲就足。”20多年的持续发力,一届接着一届、一任接着一任,通过植入现代化理念,统筹安排居住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共同致力于营造幸福家园,皇城村走出了一条特色村镇现代化建设之路。
一路走来,皇城村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新农村建设明星村、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十佳小康村等2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一路走来,村民实现了共同富裕,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全国的乡村振兴蹚出了一条可以复制借鉴之路。
一路走来,皇城村成为了与城市同步发展的乡村,农业也在融合发展中升级升华,农民成为了现代化的农民,不仅种得了田,还搞起了文化和科技产业,实现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同步现代化。
记者手记:
探秘皇城村振兴的“源代码”
如果说,皇城村是靠煤炭起家的,不能说不对,但是也不全对。山西省在有水快流的年代,靠着“1个好支书+1个小煤矿=1个小康村”的模式,富裕村层出不穷,但是一阵风过后,可持续的少,转型升级的更少。
煤炭资源枯竭的那天和关小上大的环保整合中,在一棵树上吊死的多。一些富裕起来的村庄不仅从小康坠入了困顿,还留下了煤炭沉陷区、环境污染等次生性乡村困境。
如果说,皇城村的崛起是有独特的建筑古迹资源优势,不能说不对,但是也不能说全对。山西地上建筑文物数量冠居全国,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称。在山西,不是明代以前的非移动性文物,你都不好意思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开发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少,成为旅游知名品牌的更少,农旅融合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共同富裕支柱产业的少之更少。
那么皇城村振兴的“源代码”是什么?笔者在采访中有三点感悟。
其一,一个拥有优秀治理能力的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和组织保障。皇城村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这个村的党员多,一个村党委有12个党支部,34个党小组。每一名党员成为一面改革的旗帜,一个创新的标杆,是皇城村党建的目标,也是发展的战斗力。一个优秀的基层党组织不仅是皇城村振兴的指挥所,而且还是凝聚引领村民埋头苦干的先锋队。
其二,创新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从挖煤炭到挖文化,从单一旅游突击到农旅融合发展,从现代化理念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皇城村不是全国甚至不是全省第一个吃螃蟹的,但是干部一任接着一任,村民一代接着一代,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将全国各地学来的经验,一点一滴揉入皇城村的发展,让皇城村成为了吃最肥螃蟹的。
其三,做强集体经济,构建众创共享机制是乡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坚持集体发展不转弯,走村民共同富裕之路,是皇城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恪守的一条底线,也是皇城村拥有最佳发展环境的根本所在。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大家在集体经济共创中奋发的动力;集体经济收益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和村民的收入,成为村民精神和物质共同富裕的路径。众创共享发展在村级平台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不竭动力。(吴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