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泉 蔡节村的故事要从村里漫山遍野的翠绿松柏开始说起。
蔡节村位于阳城县东南约30公里处的东治镇,全村总面积约33平方公里,分布着8个自然庄。“过去村里穷,没钱买化肥,全靠焚烧山上的植物再埋进地里给庄稼当肥料。”74岁的李有根是土生土长的蔡节村人,记忆中的村子周围,全是寸草不生的荒山野岭。
1958年,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招呼全村百姓召开村民大会,“不能再为了种庄稼毁掉了咱的山,掠夺自然资源就是自取灭亡。”
“种树筑林,恢复植被!”村委提出了改变蔡节生态环境的崭新思路。“只有种树种草恢复植被,种粮才有必要条件。”村委的想法得到了全村人的赞同。于是“每人每年要抽三到五天时间义务植树。”成了蔡节村坚持了60年的“村规”。
“第一批树种在东坪镇两侧的荒山上。”李有根回忆说,当时他的父母踊跃参加了植树复林,1000亩的松树林短短一周内全部种好。
接下来的50年内,种树成了全村人最重要的事。每年春秋两季,各家各户都会主动义务植树一周。“近半个世纪以来,几代蔡节人在村子周围的山坡上种满了四季常青的松柏,直到2005年,山上已无处埋树苗。”李有根说,如今的蔡节村,人工造林面积已达1.2万亩。
三分植树,七分管护。为了不让牛羊上山啃树,村里成立了专业的护林队,六七个护林员轮班巡林护林。如今的村党总支书记赵裕兵更是立下“铁规矩”:谁家的牲口毁一棵树,补种十棵。
半个多世纪来,一任接一任的村党总支书记保护着这片来之不易的森林。赵裕兵说,要让蔡节村“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如今走在蔡节的乡村小路上,即便是深冬,也随处可见山岭上一簇簇的葱茏深绿。坐拥1.5万亩森林资源、220亩湿地,这里还被评定为省级森林公园。
生态环境变好了,蔡节村又陆续开始三轮村庄整体规划改造工程,逐步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
1990年至1998年,蔡节村用了八年时间硬化村内道路,将旱厕全部搬出村外。“我们在村子外围建了30个公共厕所,村里再也闻不到来自厕所的恶臭味儿。”随着旱厕一起搬出村子的还有牲畜圈。“村里很多养猪养羊户,我们在村外统一给大家规划了养殖区,如今沿村50米内看不到一个养殖圈。”赵裕兵说,老百姓最明事理,只要是好事,没人反对,全力支持。
旧时的蔡节村,村民围村住,村中间反而是一片空旷。为了改造“空心村”,2000年开始,全村耗时两年整体规划,将周围的老旧房屋全部拆除,在村子中央修建了12幢“小别墅”,村民们首次住上了小洋房,生活更便捷。
但同时村委也发现了“空心村”改造的问题:“最首要的就是投入资金太大,很多村民负担不起。”2002年,整整一年全村开了超过50次村民代表大会,集思广益,讨论解决方案。“给老百姓办事,一定要让他们参与进来。”
经过一年商榷,2003年开始,蔡节村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八村并一庄”移民搬迁工程。工程耗资5000万,建设新蔡节。“我们要打造全新的惠民小区,目标是让老百姓花最少的钱、住最好的房。”说干就干,2003年底,惠民小区第一栋居民楼就建成过检,24户居民在新房中过了个欢乐年。
为百姓办实事的钱全部来自村里自己的企业。为了环境保护,蔡节村早在2007年就关闭了污染重的“五小”企业,先后建起了全市生产规模最大的万吨特种铸钢厂,引来了投资1.8亿元的阳城县磨滩水电站工程项目和投资2亿年产3万吨金属镁深加工项目,扶持发展起民营企业18家,使全村经济有了大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大提高。
2014年,蔡节村又结合当地山清水秀、林多景美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2016年的乡村绿道穿越大赛、微摄影大赛反响热烈。10月份的红叶文化节更是吸引5万游客。“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6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赵裕兵骄傲地说,仅是在红叶节上出售特色农产品就有10万元以上收入。
多年来,蔡节村曾先后获得“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省级文明村”、“山西省爱国卫生先进村”、“山西省生态文明村”、“山西省文明和谐村”等荣誉称号。去年11月18日,还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今天的蔡节村,已昂首迈入了低碳、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