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话
记者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和社会进步的见证者。每一次采访、每一篇稿件背后无不凝聚着记者的汗水和智慧。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 量,日前,市委宣传部组织在全市新闻战线开展了“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活动,来自我市新闻战线的15位优秀记者,深情讲述了自己深入现场、为人民发声的感 人经历和所见所闻,让大家有机会了解新闻背后的许多鲜活细节和感人故事,展示了当代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形成了强大的正效应正能量。本报今日起开设《好 记者讲好故事》专栏,刊登这些优秀记者的故事。敬请关注。
太行日报社晚报采访部 冯通
多年的记者生涯,我接触了很多平凡的小人物,各自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小事。但这些小事汇聚起来、凝结成的,却是当前社会最需要的正能量。——冯通
几年的记者生活,我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听到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好故事。他们中,有主动助养福利院孤儿的爱心妈妈,有10年累计献血上万毫升的普通 农民工,有多年坚持义务清除小区楼道内小广告的11岁小学生,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小事,可是,这些小事汇聚起来,凝结成的,却是当前社会 最需要的正能量。
2012年7月31日的那场暴雨,我想不少人还记忆犹新。市气象台数据显示,市区降雨量达224.4毫米,突破了我市自1956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值。全市5个乡镇降雨量达到特大暴雨级别,其中泽州县金村镇的降雨量最大,达到268.6毫米。
洪灾无情人有情,在暴雨造成巨大财物损失的同时,凤城大地上演了一幅幅感人画面。当年8月1日,记者赶往在这次暴雨中受灾最严重的泽州县金村镇,还原了暴雨夜晚的一个小片段。
李家鄢村位于金村镇东南部,村子很小,小到在地图上甚至都无法找到它的踪迹。然而,它又很大,大得占据了村民张锁昌老人整个心房。
张锁昌1965年入党,已有近五十年党龄。五年志愿兵的经历,让眼前这个身高1米8的古稀老人,伸出的双手都格外地苍劲有力,平静的表情中略显严肃。
就是这个不善言辞的七十多岁的老人,在那个暴雨夜,不顾老伴紧张的催促声和齐膝深的雨水,立于李家鄢村中心3个多小时,宛似一根“定海神针”,倔强地清理着村中主街的淤泥,雨水才得以顺势流走。
可是,听到我们的采访要求后,他却连连摆手,嘴里轻轻地说着:“我也没做什么,这都是应该的,都是应该的。”
李家鄢村村委主任贾国照为我们还原了那晚的情景:7月31日凌晨1点多,大雨瓢泼,漆黑的夜晚,我和副主任向村西一户低保户家中赶去,在路上就看到一个影子打着手电筒在当街站着来回走动,走近才发现是锁昌大叔在用铁锹清理淤泥。
村委主任贾国照赶紧劝张锁昌回家,甚至心里隐隐还有些生气,70多岁的人了,下这么大的雨还在街上,出了事咋办?这不是添乱吗!
张锁昌不听劝,依然自顾自地用铁锹铲着淤泥。他的理由很简单:临街一户人家翻修房屋,门前堆放着满满的沙石土方,沙土堆积使得雨水不能顺着街道排出村子,倒灌回来全村都会遭殃。
于是,当天夜里,年逾古稀的张锁昌站在街道中央,一锹一锹把泥沙铲走,等他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凌晨4点半。“说到底,他就是倔,认准的事,谁劝也没用。”妻子崔喜荣的话听起来虽然怨气不小,但眼神中却满是骄傲。
就是凭着这一股“倔”劲,年逾古稀的老党员张锁昌不仅铲去了淤泥,还消除了水淹小村的隐患,更铲出了一个老党员的“固执”,一个退伍老军人的“倔强”。
那个暴雨夜,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让人感动的人和事。湛家村党支部书记王天太因癌症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胃,可他却硬是拖着病体转移了村里的多位独居老人; 霍秀村十几位村民暂无住处,村干部就将村委的办公室腾出来,让他们暂住,还专门增设了食堂,每天免费为受灾村民提供伙食;金村村主任贺小虎领着村民,带头 在近两米深的积水中坚持作业,将堵住出水口的围墙一举推倒……
2012年的那场暴雨中,泽州县金村镇辖区72个村1个社区中有16个村受灾严重,损失不小,可是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在我们看来,正是这些平凡的人,做着平凡的事,凝聚成的力量,不仅战胜了天灾,更让世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