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中华·晋城好人】于建敏:9年志愿服务痴心不改

[导读] 于建敏今年39岁,在商海打拼已有10多个年头,作为一名多年的慈善参与者,大到组织各类献爱心活动,小到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总是身体力行、义无反顾。他不仅自己积极投身到慈善志愿活动中,还成立了志愿队伍,带领更多人一起将献爱心进行到底。

初见于建敏,光头,微胖,说起话来嗓门很大。仅从外表来看很难将他与志愿者联系在一起。但就是这样一个外表粗犷、性情豪爽的汉子,却有着一颗温柔的心。

于建敏今年39岁,在商海打拼已有10多个年头,作为一名多年的慈善参与者,大到组织各类献爱心活动,小到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总是身体力行、义无反顾。他不仅自己积极投身到慈善志愿活动中,还成立了志愿队伍,带领更多人一起将献爱心进行到底。

“我们置办了点米面油,刚刚去看望了敬老院里的老人。”9月1日中午,记者见到于建敏时,他才从敬老院回来。说起他最初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还得追溯到2008年。当时,于建敏正开车从北留到阳城办事,在广播里,他听到汶川发生了地震,便当即调转车头,往晋城方向开去。“我们的同胞正在危难之中,我想为他们做点什么。”于建敏说,他把身上的2000元现金,全部捐给了晋城红十字会,成为晋城抗震救灾捐款的第一批人。

回到公司,于建敏立即组织员工进行捐款,因为太过着急,他竟下令扣除每个员工当月工资的一半,强制性捐给灾区。于建敏说:“当年太年轻,现在回头想想方法十分不妥当,但那时就是希望身边人都能够尽一份力支援灾区。”

从那以后,于建敏内心深处的正义感一发不可收,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活动,并组建了红十字志愿服务队阳城分队。“希望阳城人都可以就近加入这个爱心组织,帮助更多的人。”

2015年12月30日,经过审核,阳城分队被晋城市红十字志愿服务总队正式批准成立。如何让志愿队伍不断扩大,成为于建敏日夜思考的事。

为了学习总队的组织经验和招募新的志愿者,于建敏建立了志愿者招募微信群。他先把身边热爱公益事业的朋友、同学拉进了群,然后慢慢就传开了。后来,大家的热情远远超出他的想象,报名人数与日俱增,其中有老师、医生、个体户、煤矿工人,还有在校学生,年龄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20岁。

帮老年人带黄手环、清理“城市牛皮癣”小广告……一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使阳城分队赢得了社会各界群众的好评,也让志愿者的队伍不断壮大。短短半年时间,阳城分队的志愿者成员已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上千人。2016年6月,晋城红十字志愿服务总队决定,将阳城分队升级为阳城支队。于建敏说:“从加入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到组建阳城分队,并不是我有多高尚,只是在参与了一次又一次志愿活动后,志愿者们的精神感染了我,是志愿者身上的正能量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2017年7月25日晚上十一点半,于建敏接到求助电话。当天下午七点左右,阳城县凤城镇北安阳村柳沟的水池有人不慎落水,需要救援。于建敏与救援队立即前往事发地,到达现场后向目击人员及公安民警了解了基本情况,水域救援队员按既定方案立即展开打捞行动。次日凌晨一点成功将遇难者打捞上岸。8月12日上午在阳城县三禾银行二楼会议室,遇难者家属代表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向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援队赠送了锦旗。

8月24日中午12点,于建敏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里的人说他见到一位走失老人,出于“职业”习惯,于建敏立即指派救援队员乔育平、李俊辉、马永明赶往现场。三人到达现场后发现老人正是前段时间在凤城镇水村丢失过的白牟老人,由于其患有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和老年痴呆症,已走失过两次。

“第一次老人走失后,是我们帮忙找回的,并帮他佩戴了黄手环,填写了个人信息,这一次老人他走到了10公里外的坡底村,幸亏佩戴了黄手环,很快就被找到了。”在感谢了好心人赵先生和他的家人后,志愿者们将老人安全地护送回家。

“大家都来自不同的行业和群体,最怕的就是没有牵头的人,如果没人组织活动,队伍可能很快就散了。”于建敏告诉记者,在晋城红十字志愿服务总队的号召下,阳城支队陆续成立了红十字志愿者艺术团、义诊队、爱心理发队、应急救援队等;成立了“红伞计划项目组”,对农村留守儿童每周开展一次辅导课程;成立了黄手环项目,专门为老年痴呆症患者发放黄手环,并标注个人信息,以防走失;制定了蓝天心理援助计划,专门针对患有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社会成年人进行引导。

近年来,在于建敏的努力下,阳城志愿服务支队又陆续成立了北留分队、润城分队和寺头分队,总人数共达到1000多人。截至目前,阳城支队志愿者招募微信群已达2000多人。于建敏和他的队员们,用自己的爱心和真情,感动了社会,赢得了民心。本报记者 段雅琴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