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干部,就该像这样!——追忆“太行山上的焦裕禄”孙文龙

[导读] 孙文龙已离世36年,但提起孙文龙,三地的百姓始终记挂在心、念念不忘,追忆严以律己、两袖清风的好党员,思念实心实意、一心为民的好书记。

□郭学良 白军社

■编者按

生前为大众造福的共产党员,必定能换来身后万民敬仰。曾担任阳城、武乡、屯留三县县委书记,仅活了51岁的孙文龙用生前事身后名,回答了共产党人“入党为了什么,当了干部做什么,身后留下什么”的人生课题,展现了崇高的人格魅力。孙文龙已离世36年,但提起孙文龙,三地的百姓始终记挂在心、念念不忘,追忆严以律己、两袖清风的好党员,思念实心实意、一心为民的好书记。《半月谈》2018年第四期的《时政》栏目版块刊发通讯《当干部,就该这样!》,重温曾担任阳城、武乡、屯留三县县委书记孙文龙的事迹。本报今日全文转载,敬请关注。

百姓谁不爱好官!一位生前为大众造福的共产党员,必定能换来身后万民敬仰。一说起孙文龙——这个离世36年的县委书记,山西老区群众总是声泪俱下,从他们的口中,一个人民公仆、一个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当官不像官,就爱跟老百姓吃一锅饭”

1957年,时年26岁的孙文龙从山西省委机关主动要求返回家乡山西省阳城县支农。在这里,孙文龙几乎每天都和农民在一起,留在民间的故事有几箩筐。

给土地翻茬可以增加产量,老百姓不愿意怎么办?孙文龙给乡里的干部每人配一把镢、一把锹,自己带头干。看着他满手水泡,农民们知道“这不是个指手画脚的干部,而是个能和老百姓同甘苦的官”。

赶在上冻之前,固隆乡七八千亩的茬地被翻了一遍,第二年全乡粮食空前高产,乡里人对孙文龙有了好感,他说栽桑就栽桑,他说垒塄就垒塄。

孙文龙下乡总爱挎个粪篓,拾满就倒到农民的粪堆上。刚开始,人们当洋相看,时间一长都知道他不是在装。孙文龙说:“要让群众办的事,我们干部必须先干。”当地百姓给他起了“粪篓书记”的绰号。

1958年,时任阳城县寺头公社主任的孙文龙琢磨:“老百姓不仅要有粮吃,更要有钱花。”在当时,搞经济别人想都不敢想,他却说干就干,带领农民栽下上千万株桑树,让阳城县成了“华北蚕茧第一大县”。

年过七旬的郝旭初,在孙文龙身边工作了十几年,在他看来,孙文龙和农民处得和朋友一样。群众眼里的孙文龙“当官不像官,就爱跟老百姓吃一锅饭”。

为人民干事业,“冒点险算得了什么”

在乡镇历练多年,35岁的孙文龙当上了阳城副县长。此时,他刚有了兴修水利改变全县农业面貌的想法,“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阳城也和全国一样,满街的大字报,除了“革命”什么都不能干,一心要抓生产的孙文龙成了“反革命修正主义的黑苗苗”。

即便这样,孙文龙没有撂下挑子明哲保身,而是冒着风险,变着法子去干。他主动提出到农村“劳动改造”,不是为去逃难,而是要偷偷继续他的水利梦想。在阳城县润城镇西坡村接受“改造”期间,孙文龙“串通”几个颇有水利特长的“臭老九”“土专家”,白天走河谷、爬山梁,晚上在煤油灯下画图纸、做方案,和地下工作者没有两样。

几经周折与坎坷,几年后,北留水轮泵站终于建成。这是当时华北地区第二大水利工程,阳城因此多了1万余亩水浇地。

太平官好当,做个有作为、有肝胆的官难。1977年,孙文龙调任武乡县委书记,到任不久便在当地大兴农事,搞起了桑蚕。尽管都是富裕一方的好事,但还是遇到了各种阻拦。

面对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和无端的干扰,孙文龙方寸不乱。他说:“干事业就得有风险,只要我们干的是对人民有利的事业,吃点苦、受点冤、冒点险,又算得了什么!”任职武乡的3年,上边的调查工作组来了3次,但每一次都带着对孙文龙崇敬的心情离开武乡。

他没有留下任何财产,却留下了无尽财富

1976年年底,阳城县委机关将孙文龙评为困难户,通讯员小吴把100元救济款送到他家。孙文龙阴沉着脸,半晌没说话,突然抓起一把剪刀塞给小吴:“你没忘记吧,来剪。”

原来,他和小吴早有约法三章:“无论是公家的,私人的,如果我多吃一嘴,你就拿剪刀把我的舌头剪了,如果我多拿一点,你就把我的手剪了。”

小吴眼圈发红:“孙书记,看看婶子和孩子们穿的,看看你这锅里吃的,县委院里还有谁家比你困难……困难户是大家评的,救济款是我领的,跟你无关。”孙文龙长长地叹了口气:“你说我再穷,还能比老百姓穷”小吴含着泪,又把救济款退回了县委办。

1982年,常年肝病缠身的孙文龙倒在工作岗位上,那年他只有51岁。到现在,孙文龙已逝世30多年,人们没有忘记,一直记着他、念着他,用不同方式追思他、颂扬他:老百姓自发捐款为他修纪念馆,以他为原型拍摄了10集电视剧《沧桑情》……

孙文龙没有留下什么,几个子女没有安排工作,城里没有自家的一砖半瓦,银行里没有一分钱的存款;甚至死后没有一身像样的衣服,装殓时他只穿着一身绿军装。孙文龙又留下了无尽的财富,他当年带领干部群众所做的一切,至今泽被一方:阳城一排排桑树,一座座花果山,以及一直沿用至今的北留水轮泵站、红卫渠……

  • 移动平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生活服务网

手机网址:点击进入

晋城论坛:点击进入

新闻投递:点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