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记者 张临山 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破解重大难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山西发展相对滞后,但改革决不能落后。山西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必须打造制度新优势、改革新优势。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棋局中,国企改革是重中之重,是决定山西转型前途的关键一招,是必须牵好的“牛鼻子”。
山西国企国资有着漂亮的成绩单。2015年,省国资委监管的省属企业营业总收入列全国第2位、资产总额排第5位。当年5户企业进入《财富》杂志世界500强。
但放到全国大背景下来看,仍有滞后的问题。国企国资改革零碎性、浅表性、短期性特征明显,“补课”和“赶考”的任务都很重,不少深层次问题亟待破题。山西国企国资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不彻底改不行、不抓紧改不行的历史关口。
那么,2017年,国企国资将如何深化改革?
国企改革的时代方位——改革滞后,零碎性、浅表性、短期性特征明显,不少深层次问题亟待破题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从全国来看,2016年,“改革”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关键词。从国务院国资委首度披露“十项改革试点”落实计划,到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再到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跨国公司……国企改革的目标、方向、路径越来越清晰。
近年来,我省在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效。
推进信息公开,打造阳光国企。2015年以来,我省先后7次向社会公开企业重大信息。在上海财经大学公布的全国各省省属国有企业财务透明度排名连续两年位列第一,打造了阳光、坦诚的良好形象,对倒逼国企改革、促进公平竞争、优化投资环境、净化政治经济生态起到较好作用。
探索开展员工持股试点。为推动部分困难企业改制重组,省国资委在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所属的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探索开展员工持股试点工作。随着员工持股试点工作的开展,这两家公司也完成了由原来的全民所有制向股份制公司的转变,有效地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
发展需要评估,改革更需要评估。从山西来看,全面深化改革行进到此时,是到了评估一下山西改革在全国方位的时候了。否则,发展失去方向,改革缺乏力度,等于坐井观天、坐以待毙。
山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中部欠发达省份,面临着破解“资源型经济困局”的重大课题。国企国资改革虽成效明显,但是国有经济还存在着发展粗放、规模不大、结构不优、质量不高、效益不好、创新不够等诸多问题,国企国资改革是零碎性、浅表性、短期性的,确实有滞后的问题。“补课”和“赶考”的任务都很重,不少深层次问题亟待破题。必须下定决心、敢于担当,不能再错过“窗口期”,不能把问题留给后人。
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国企国资改革更是如此。在山西,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尤其需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决打好国企国资改革这场攻坚战。
国企改革的症结所在——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行政色彩突出,国有股权比重过大,企业运行机制不活
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民营经济比重过小,这是山西的经济实情。
国企改革上要有大突破,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清醒地看到症结所在。
从省委书记、省长到国企老总,从高层的顶层设计到具体的改革操作,对山西国企的认识达成高度一致。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行政色彩突出,国有股权比重过大,企业组织架构及管理层级过多,人才集聚及创新能力不强,资产负债率偏高,企业办社会负担过重,企业运行机制不活,企业发展缺乏活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适应,国有资本布局不合理,同业同质化竞争较为普遍,国有资本运行效率不高,国有资产一度流失严重。同时,一些企业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不落实。有利于优秀企业家成长的环境没有真正形成。
省国资委主任朱晓明将我省国资国企改革面临的问题归结为五个。
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两头集中,配置质量不高。一头集中在能源原材料领域,产业结构单一初级,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竞争能力差,产能过剩,产业延伸转化不足,资源和政策依赖严重,缺乏集群化的高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一头集中在各市县区的一般性充分竞争领域,产业分散,产品低级,创新活力不强,规模和效益优势没有形成。
国有企业体制机制不活。一是国有企业集团层面股权多元化改革推进缓慢,国有股一股独大,开放发展的活力不强。二是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程度低,国有资本功能放大效应不够,没有实现以较少国有资本撬动社会资本的目的。三是企业内部经营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管理行政化、管理层级过多、股权与管理权不一致等问题仍然存在。四是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滞后,国企冗员过多、人浮于事等问题突出,用工和收入分配市场化进程还比较缓慢,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产业布局不合理,延伸循环不够,发展质量不高。山西省的国有企业基本属于传统低端产业。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没有体现出技术进步、产业高端的差异化效应,同时存在产业链条短,精加工严重欠缺,资源消耗大,高端产品少,附加值低等问题,直接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
国有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历史遗留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国有企业办普通中小学、公安、林场已完成分离移交工作,但“三供一业”、市政、社区、社保等方面,由于地方政府不愿意接收以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的原因,迟迟得不到解决。厂办大集体企业也存在着资产状况不佳、产业落后、改革进程缓慢、经营不正常、拖欠职工工资较多、社会稳定压力大等问题。
国资监管体制不完善。一是国资监管组织体系尚不健全。国资监管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专业化、系统化监管,也无法全面有效地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情况普遍存在。大量国资监管机构以外的部门或机构仍然在履行出资人职责。三是监管主体缺位、越位、错位现象仍然存在。
其实,以国企改革为代表,对山西改革稍加梳理,非常需要对已有改革特别是重点改革逐个进行分析研究和横向比较。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有的改革顶层设计不到位、有的改革举措不具体、有的改革没有完全落地等问题,对照中央的改革要求,借鉴兄弟省市区成功做法,总结推广我省试点经验,进一步聚焦我省各项改革的着力点,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推进改革深化。
国企改革的路径方向——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国企国资改革,目标极为明确。
推进国企改革,要奔着问题去,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最终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最新消息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山西已着手对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开展调研。今年上半年将拿出我省国企国资改革实施方案并全面铺开。
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深化我省国企国资改革要牢牢把握中央提出的正确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使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趋向合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为山西转型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教授郝宝爱、吉淑英、窦庆菊长期研究山西国企改革。他们提出,围绕增强活力,可从五方面深化国企国资改革。
推动向“管资本”为主转变。以管资本为主推进省国资委职能转变,准确把握省国资委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定位,科学界定监管的边界,实现以管人、管事、管资产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的转变。
完善制度建设,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省属企业集团层面,推动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加快提高国有资本证券化水平;在子公司层面,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转让、新项目合作等方式,引入非国有资本;在省属企业中,试点开展对企业经营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或较大影响的科研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等持股工作。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组织省属企业加快修订公司章程,修订企业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议事制度;指导试点企业规范董事会建设,起草实行外部董事制度配套文件,开展选聘外部董事相关工作;省属企业结合实际,指导二、三级公司开展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各项工作。
开展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可对国企的总经理和副总经理进行市场化选聘试点工作,对市场化选聘的经理层实行任期制、契约化管理。
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在省属企业中,深化选人用人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省属企业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聘上岗机制,实现能上能下;深化企业用工制度改革,加强劳动定员定额管理,实现能进能出;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与企业经济效益关联,实现能增能减。
山西大学经济学教授杨军认为,改革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国企国资改革制定实施方案要注意把握市场化取向、竞争力目标、专业化重组、股份制改造、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监管的重大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向解决突出问题聚焦发力。要把深化国企国资改革与促进国企转型升级结合起来,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调动积极性结合起来,与坚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结合起来。
山西改革大任,国有企业须主动担当。只要国有企业积极投身改革,山西的改革就大有希望;只要国有企业主动转型,山西的转型就一定会成功。有着光荣传统的山西国有企业,一定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书写改革转型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