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时,由于父亲因病瘫痪在床,邵鸣雁放弃学业,回家照顾父亲。这一照顾就是8年,8年里邵鸣雁几乎每天都守候在父亲身边,直到父亲离世。8月11日,记者见到了邵鸣雁,因为父亲刚刚过世,提起旧事,邵鸣雁几度哽咽。
作为家中的独女,邵鸣雁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备受呵护。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9年,邵鸣雁的母亲查出患有胃癌,手术后的第二年,母亲撒手人寰,留下她和父亲相依为命。
还未完全从失去母亲的阴影中走出,2008年,邵鸣雁的父亲突发脑血栓,昏迷不醒住进了医院。那时,20岁的邵鸣雁还在太原煤炭学院就读大学二年级。得知父亲住院后,她丝毫没有犹豫,当下决定退学回家照顾父亲。
父亲昏迷不醒,在医院一躺就是30天。医生告诉邵鸣雁,像她父亲这种病,何时能醒来,醒来后能恢复到什么程度都很难下定论。“父亲几乎一天24小时都在输液。”邵鸣雁说,刚入院时,她3天3夜没合眼,日夜守候在病床前,眼睛就盯着那些插在父亲身上的针头和仪器看。也许是她的孝心和诚心感动了上苍,父亲终于清醒过来。
出院后,父亲因脑血栓留下后遗症,瘫痪在床且生活无法自理。面对这种情况,邵鸣雁每天衣不解带,日夜照顾父亲。擦洗身体、喂饭、按摩……在她精心的护理下,父亲终于能坐起身来,慢慢地,还可以下床挪动一两步。半年后,当听到父亲能喊出“雁雁”两个字,还可以简单地说出“吃”、“不吃”等简单的话语时,邵鸣雁偷偷地跑到厨房痛哭了一场,任凭激动和喜悦的泪水流淌。
随着父亲身体的好转,邵鸣雁又重新步入了晋煤集团技校学习。每天早晨6点起床,为父亲做好早餐后,她就赶往十几公里外的学校上课,中午下课后再赶回家为父亲做午饭,下午再赶回学校学习。毕业后,邵鸣雁进入晋煤集团铭石公司上班,离家近了,能更好地照顾父亲了。每天早晨醒来,邵鸣雁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父亲床前查看父亲是否安好。然后就是给父亲做饭、洗脸……父亲脾气不好,加上病痛的折磨,经常会无端发脾气,但她从不顶撞,总是笑呵呵的,像哄孩子一样逗他开心。“那段时间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不停地转啊转,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停下来,生活很累、很苦,但是每天早上起来看见父亲睁眼,还能冲她发发脾气,就觉得生活还是充满着希望。”邵鸣雁说。
20岁到28岁,正是女孩子最美好的年纪,邵鸣雁却很难像别的女孩儿一样享受青春。幸运的是,2012年,邵鸣雁遇到了可以与她携手相伴一生的爱人,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有了儿子以后,邵鸣雁并没有放松对父亲的照顾,反而更加用心,她说:“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真的没错。有了宝宝,更能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那么伟大、无私。在父亲有能力的时候,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了我,现在他没有能力了,我就是他的小棉袄……”
在采访间隙,邵鸣雁拿出了一本泛黄的相册。记者翻开相册,映入眼帘的是邵鸣雁和父亲的合影,一些照片旁边还配有父亲亲笔写下的寄语,能看出父亲一笔一画都饱含深情。翻着照片,邵鸣雁终于按捺不住哭了出来。直到现在,邵鸣雁仍然不能接受父亲已经去世的事实。“在我的心里,父亲永远陪在我身边。”邵鸣雁说。
(本报记者 郭舒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