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东峰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家风家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对此,我有着深深的体会。
父亲生于1920年,在国难磨砺中艰难成长,生存环境的恶劣没有压垮父亲,反而铸就了他爱国爱家、刚强正直、勤劳刻苦、勇于奋斗的品质与性格。对于我来说,父亲的言行如同一盏灯,照亮了我的人生路。
热血青年
父亲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祖辈以农耕为生,在家中排行老大,有弟妹5人。爷爷盛年之时被日本侵略者杀害,全家8口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父亲肩上。爷爷被杀害后不久,父亲即携同二叔参加了抗日队伍。一年多后,因病回到村中,随即又动员三叔参了军。此后,父亲在村中任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带领20多名青年人,不分白天黑夜,不论春夏秋冬,站岗放哨、接送部队、抬担架、运伤员、挖坑道、修战壕、打伏击、抓俘虏、剪敌人电线、断敌人公路,为雪国耻报家仇出生入死。我曾问他,你们整天和鬼子周旋,怕不怕?父亲的回答斩钉截铁,他说“一点也不怕,习惯了,那时不知什么叫怕,什么叫苦,只要一说有任务、一提打鬼子,立马就热血沸腾,浑身是劲!”听到他铿锵的回答,我不由对父辈们激情燃烧的岁月心驰神往。
父亲视集体为家,办事讲究原则,不徇私情。在合作化和公社化时期,父亲担任生产队长和大队长(村长)多年,从不沾集体的光,也不许家人沾集体的光,队里的苦活累活他带头去干,从不因职务搞特殊。因为父亲办事公道,领导有方,生产队人心齐干劲大,队里的庄稼总比其他队长得好,年终决算分值也比其他队高。每当交公粮时,父亲总是把最好的粮食晒干剥净后去交,他总是说,千万不能坑害国家,不能做对不起国家的事情。父亲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好习惯,无论秋收还是麦收,他都带领家人一遍又一遍在地里搜寻,连一颗粮食粒都不肯落下。直到1966年,我家第一次建起了外墙是斗砖的新房,父亲在正门两侧亲手精心雕刻了一幅对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从此,这句话就成了全族人勤俭持家的座右铭和行为圭臬。
家国情怀
父亲讲究技不压身,讲究人要凭本事吃饭。为了让家人尽可能过上好一点的日子,也为供我们几个人上学,父亲除千方百计种好庄稼外,还自学了许多手艺。
从记事起,我就目睹过他用柳条、麦秸编框编笆。他轧过棉花,炒过花生,炙过脆枣,磨过豆腐,漏过粉条,喂过兔子,养过山羊,领工修筑过河堤,建设过桥梁,他还是村武术队的领军人物。
1959年,为迎接国庆10周年,北京规划了十大建筑工程,急需大批建筑工人。有着泥瓦匠手艺的父亲,被北京第六建筑公司招收为正式工人,先后参加了民族饭店、人民大会堂、京西宾馆、十三陵水库等工程建设。因干活积极认真、技术精湛,他被评为瓦工六级,每天可得到6.2元的工资报酬。而那时,我在学校每月的伙食费才6元。
1962年,国家经济困难到了最为严重的时期,中央发出“压缩城市人口减轻城市负担”的号召。其时,城乡生活有着天壤之别,一个北京供应户口是令无数人羡慕的,然而父亲响应国家号召,当即申请回到农村种地务农。其时,父亲已是砌墙抹灰能手和生产骨干了,公司领导殷切希望他留下来,可父亲觉得自己是个党员,从来就是按照党的指示党的号召做事,现在国家遇到困难,自己应该带头响应号召,帮助国家渡过难关。就这样,父亲毅然决然地带着母亲和一个妹妹离开生活条件优越的北京,回到农村老家,重新当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地道农民。每当说起这事,别人都说他当初不该回来,父亲却没有一丁点后悔的意思。这与他平时灌输给我们的“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听党话跟党走”、“人遇事总要先考虑国家为好,国家国家,先国而后家,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国好哪还会有什么家好”的家国情怀与家国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言传身教
父亲的直接说教并不多,他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处事和为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子女家人。
1964年,我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成为家族中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机关,当了一名干部。在之后几十年的工作历程中,我总是以父亲为榜样,热爱和善于学习,爱党爱国,听党话跟党走,做事认真,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勤劳朴素,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祖辈逐渐形成的爱国敬业、勤劳刻苦、诚实信用、助人为乐的家教家风,特别是父亲的言传身教,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使我在人生路上自立自强,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无论在什么部门、什么单位,我都兢兢业业、坚守岗位,完成了担负的工作任务,得到了组织上的认可与同事们的肯定。回首既往,我能够响亮地回答父辈,自己没有虚度年华,亦没有碌碌无为。
良好的家教家风,需要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现在,我的两个孩子均已成家立业,先后加入了党组织,都是单位的骨干。
可怜天下父母心,凡做父母的,没有不希望子女努力上进的。我告诉他们,一定要像爷爷一样,无论何时,都要听党话跟党走,爱党爱国爱集体;告诉他们,一定要多读书、多学习,读书是明事理学做人的最佳途径;告诉他们;一定要要自立自强,掌握为人民服务的真本事;告诉他们,一定要勤奋做事,夙夜在公,诚实待人,讲信用、讲礼貌;告诉他们,一定要多讲担当、多讲奉献,少计较个人名利,坚守“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国家名”的教诲。